2019林語堂文學獎複審會議紀錄
時間:2019.10.13(日) 14:00─16:00
地點:林語堂故居閱讀研討室
記錄:陳韋哲
承辦:蔡珮琳
評審:馬翊航、陳柏言、詹閔旭(按姓氏筆劃)
本屆林語堂文學獎成功收件439篇作品(含來信林語堂故居電子信箱與城邦POPO原創投稿兩個部分)。此次初審不同於往昔慣例,改聘請七位文學界的新銳作家或研究者擔任評審,分別是林妏霜、周聖凱、陳柏煜、黃暐婷、熊一蘋、鍾旻瑞、羅士庭(按姓氏筆劃),並採取交叉互圈選的方式進行,每篇作品須同時被兩位初審評審老師圈選方能進入複審。經第一階段初審的篩選,共計22篇作品進入複審,將由馬翊航(以下簡稱馬)、陳柏言(以下簡稱陳)、詹閔旭(以下簡稱詹)三位老師接棒進行評選。
詹、陳二位老師一致推舉馬翊航老師作為今日複審會議的主持人,並各自輪流談論對於入選作品的初步評價。
詹:我不確定是否和林語堂文學獎徵件模式有關,台灣的入圍作品數量較少,而且台灣的作品當中寫得出色的也相對少。反之,中國那邊的作品,在說故事的完整度上比較強一點,這是我今年看完最大的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是,我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出現,比方說今年科幻類型的作品比例偏高,但整體來說都還是不錯的。
至於複審的評選標準,我會以「小說的完整性」為主,這包含兩個層面,第一是故事結構的完整性,另一是文字是否建構出自給自足的小說世界。因為在這次的作品當中,有些許小說的陳述並不太完整。
陳:我也有留意到篇幅的問題,林語堂文學獎跟其它文學獎在字數上的限定稍有不同。由於篇幅限制,不少獎項的字數限定多為6,000字,而林語堂文學獎的字數則是限定8,000字; 8,000字的篇幅是不太好的,它要求寫作者展開一個故事,但又沒有辦法完整表達到更大的內容。因此,它不能夠只用某些意象、或是過於簡單的戲劇性東西帶過,但也不能有太瑣碎的前後鋪陳,必須要有情節推進,要維持住一股「氣」而不散掉,是很困難的體裁。
第二個是關於作品當中,中國和台灣作者截然不同的創作元素。除了語言不一樣,在想像文學的方式上也不盡相同。不過,兩岸作者都會在投稿前,先自我審查一番,像是「怎樣的作品適合得獎」,以及「什麼樣的故事才會比較討喜」等。此次看到許多來自中國的作品非常喜歡下猛藥,倫理悲劇的主題大量出現。但我這次在閱讀的時候,我還是會試著把它們當作是全新的作品,用詮釋的角度個別去審視。有些作品我們台灣的讀者讀起來或許會感到滿新鮮的,比方說城鄉問題、鄉野傳奇等,但如果把它放在中國的創作語境中,這類作品會不會只是一個普通的題材呢?我們在審稿時,到底要如何去看待這些因不同的教育或文化背景所滋養出來的作品差異?這也是我在評選前思考到的部分。
所以最後在評選上,可能還是會回歸到「文字」、「情節」的構設、乃至於「文學素養」上,去比較作品中失誤的情形,畢竟,我們做的是一個門衛的工作。換言之,誰的失誤比較多,他進入決選的機會就比較小。
馬:過去我參與評審的文學獎,還是以台灣參賽的作品居多。所以在評選台灣作品為大宗的文學獎時,我自己會拉出一些參照點,例如:寫女性時大家會怎麼寫女性,寫都市時大家會怎麼寫都市等。可是當此次是中國作品比較多的時候,它可能會容易集中在幾個題材上。第一個是作品著重在苦難的經驗,不管是家庭,又或者是工廠、農村裡面的惡,都會圍繞在這些人跟人之間的境遇上;也可能是一些欠債或者需要償還的過程,需要去思考這種人性的現實層面。
相較來說,台灣的作者其實更多在於討論記憶,或者是歷史這個題材,所以這樣的風格,讀起來會滿復古的,這些題材也滿集中的。就如同柏言所提到的,如果我們今天不是用比較大的文學史框架去作為評選標準,那就要回到我們對於小說創作中,屬於自己偏好的「美學標準」去審閱了。
其實我覺得在8,000字的作品裡面,或說在台灣短篇小說文學獎裡面,篇幅如果受到限制就更彰顯「結構」的重要;不見得是很複雜的層次,而是在於「均勻」的拿捏,儘量不要有頭重腳輕的現象。另外,語言表達上我比較喜歡自然一點、沒那麼做作的表達。有些作品呈現出來的樣子像是失誤的,我會有點不清楚,是在跟讀者對話,還是有一個假想的對象?或是在空間上面的銜接是否順暢、符合邏輯等。短篇小說雖然短,但是它的收束不一定是要在結尾處,而是適時的展現延展性,不要把話說得那麼死。這些關於細節、技術性的東西,也會成為一種評判的準則。
三位老師綜述完後,由於已事先審閱過入圍作品,故直接進行第一輪的圈選,每位老師依自己的評比標準,各自圈選出10~12篇作品。本次複審會議預計將從22篇作品中圈選出13篇進入決選。
圈選結束,經評審決議,獲兩票以上作品可直接進入決選名單,共計10篇。
以下三位老師開始從「三票」、「兩票」、「一票」以及未獲票數之作品中,逐篇討論其優劣與汰選之緣由。此外,每位老師尚有一票評審票,將從單票作品中各自再行擇一進入決選,於逐篇討論完後進行。
◎三票作品討論
048 吃鐵軌的人
詹:這一篇的作者對於文字的掌握能力非常高。在語言節奏、意象的描寫上非常好。很多情感的描寫也相當深刻,像是父子之間幽微情感的傳達,又或同學之間青春的、年輕時的一種無畏精神,在在都有凸顯出來。
但其實我不太清楚這整個故事想要傳達什麼?故事最後想表達的隱喻性又是什麼?好比吃鐵軌的人形象描述雖然清楚,但在小說裡面所扮演的角色還是讓人摸不著頭緒。不過,文字所營造出來的情緒跟氛圍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即便我不清楚確定它在寫什麼,我還是願意支持它入選。
馬:我也同意這個說法。這種經營方式有點像是存在主義式的,或臺灣六、七〇年代現代主義的小說表現,它留給你的是一個無解的謎團。不過細看後,你會發現在小說裡面,每個人的功能是有被安排位置的,像從張小山這個角色來看,他跟他同學的關係,還有那些遠近不同的人之間的連結,我覺得比例相當均勻,形象也抓得滿好的。
它的意象也很集中,比如說它談夏天、談農村,又比如說它談水跟汗、河流、身體等。有一段是他的同學在他的耳邊說「李艷紅是你老婆」,然後他覺得很害羞、羞愧的那一個氛圍,我覺得表現得相當迷人。你會感覺到它有一點成長小說的味道,可是它卻沒有那麼套式,沒有很具體地告訴你,它到底是得到了什麼、又幻滅了什麼?它留下了一些人跟人之間的撞擊,也留下了一些空缺的位置讓你去填補。基本上,這篇可能算是我整個讀下來能夠排進前三名的作品。
陳:這篇小說是一組關於「父親」的故事,它有三組父子去相互對位和對照。張小山和水田中(不存在)的父親、蘇戰友和會毆打他的父親,還有王滬生和他早逝的兒子。除了「父親」的意象外,我很喜歡它某些奇詭的譬喻,比如把時間比喻成扭曲、被切割的黃鱔,或者談到蘇戰友的身體如「傷痕博物館」、王滬生「像是硬梆梆的鐵軌」等等,這種金屬氣味和意象。它有種超現實一數的況味,包括最後那個消失的鐵道,其實反映的是某種現代性的侵略,但它又藉此去描述一種瘋狂、血液漸漸冷掉的狀態。
不過缺點是,它似乎不太懂得要怎麼去安排情節的縫隙,所以花費不少篇幅描述了其他不必要的同學,都和故事主線並無明確關聯。又譬如講到李艷紅、女生、情感啟蒙這樣的東西,也都比較符號化。另外,則是視角的位移,從小山轉到滬生又轉回小山,我覺得這在短篇小說中算是失誤的。
馬:可能是它的大段和大段之間,並沒有做好切割,沒有留一個去呼吸的空間,沒有一個轉場的感覺,必須要很密集地一直讀下去。當然也可以說,這跟它文中想要傳達出來的一種擁擠的意象有關聯,但確實在節奏上是比較凌亂一點的。
058 南山舊事
詹:我自己非常喜歡這篇作品。從第一句話「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開始,就呈現出寓言的感覺。小說描述人如何透過語言、謠言,強化對某個人的既定印象,進而去誣陷另一個人。這是一個看似古老的議題,但卻又具有當代意涵。小說標題取名為「舊事」,小說講述過去的事情,但當你讀完整篇小說,會發現它不只是在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也可能發生類似的事情。
小說腔調的設定和我們一般敘述集體暴力事件不太一樣。以往我們在描述集體暴力的時候,常常會有一種「有一個人被迫害」的痛苦、指控、悲劇性感受,但是這篇小說腔調帶有一種荒謬感、喜劇感,它讓這篇小說產生笑與悲同時共存的獨特性。
我覺得它對於人性的變化,對於古老社會,甚或當代社會這種人云亦云的情感捕捉,描繪得非常細膩。小說結尾也是相當棒的一句話:「你們要記住,王三生是我們南山村的英雄。」一個人因為造謠,最後變成了一位英雄,我覺得這是非常諷刺卻又強而有力的結尾。
馬:剛剛講到這種喜悲交雜,其實我在看這個作品的時候,會想到王禎和的《伊會唸咒》,或者是林宜澐的一些小說,他們很常透過村莊裡被視為是有特殊能力,但實際上是在村莊裡面被邊緣化的對象,感到有一些恐懼的力量會落到自己身上。而且他又剛好是一個姓王的村莊,其實放大來看,這些人應該都是有親戚關係的,所以在這個比較緊密的人際網絡裡面,它這種巫蠱、詛咒,或者是他講的那種人跟人之間恐懼的力量是會被放大的。
在作品裡面也有幾組不同的家庭價值,像角腦子說他覺得好玩,決定要變成豬,但卻被覺得是被下巫蠱,這個設定我覺得滿好的。因為他就是一個小孩子,有點像是一個好玩的惡作劇,但其實說不定,這個小孩子也真的中了某種蠱,但這種蠱未必是王泥瓦下的。在村莊這種扭曲的氛圍裡面,為什麼這樣會讓他覺得好玩?會讓他覺得這個平淡的生活裡出現了一些狀態,讓他想要去扮豬?這樣的一個設定,我覺得讀起來整體的戲劇性和張力是相當足夠的。
陳:是一個中國鄉村的獵巫故事,有一點魔幻寫實的色彩,尤其孫子變成豬的情節很像《百年孤寂》中生出豬尾巴孩子的詛咒。故事寫出了糾纏的人性。題目取得很低調,文字技巧卻很高明。作者要寫人們對王泥瓦的謠言與恐懼,卻又不直接點破,它拉出有醫術的萬醫師和會巫術的神婆,還有會咒術、蠱術的人等等,很有技巧地去延宕、懸置揭曉的結局,也提升了讀者的懸疑。後來發現這個所謂「變成豬」的詛咒,其實只是孫子的惡作劇遊戲。小說把預言/詛咒雜揉在一起,有點鄉村的即景,讓我想到另外一部我很喜歡的非洲小說《浮生釣手》,或許這種超自然的神秘現象是不是真的存在並不是重點,而是意圖凸顯其中的命運與人性衝突。
127 修建者
詹:這是一篇非常特別的作品。它讓我想到南美洲作家像是波赫士筆下充滿了大量奇想,語言深具質感的著作。它描寫建築的歷程,但它的每一處描述又像是透過語言堆砌出一部作品。修建者既堆砌建築,也堆砌文學作品,這就有一點後設小說的味道在裡面。
雖然這篇在文字細緻度上確實相當高,但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這類型作品的寫法。對於小說,我還是希望有一個基本的故事需求存在。我這次會選進來,只因為剛好在這一批入圍小說中沒有這樣的作品,讓這一篇顯得非常的特別。
馬:我其實是想給這作品一個機會,因為它有一個基本的閱讀趣味感在其中。它的架構、情調有點像《摺紙動物園》的第一篇〈書的形狀〉,描繪各種不同的文明、知識跟記憶處理的方式;可是《摺紙動物園》那一篇看起來比較舒服,它切割成好幾個不同的星球,而實際上延展的時間沒有特別的長。可是在這篇,主要的技巧是它把哲思形象化,所以會讓你覺得有科技感,讓原本抽象的東西產生形體。可是其實在這個過程裡面,它有時候會失控,花太多時間在講所謂的哲思,而沒有進入到形象的部分。
陳:這篇小說是一個創世的「寓言」,當然也可以視為創作的「預演」。就像是文章一開頭就說的,這篇文字像是一種意義的病菌,寄生在虛構這個概念上存活。那也讓我想到波赫士的一些小說,例如《通天塔圖書館》,也是用建築去比喻世界。或者是柄谷行人的《作為隱喻的建築》,其實就是談哲學在古希臘是以一種建築的隱喻去理解的。
小說中反覆去建構這一套建築,例如它談死亡是建築,就談及墓碑等,一種語言的無窮擴建,但內裡是一片虛無。當然這樣的概念也並不新穎,且逃遁到寓言之中,會讓我再次思考它和其他作品的可比性。不過,我還是願意給這樣的作品一個機會,讓決審委員去煩惱。
189 回家
詹:這篇是我們常在電視或電影裡看到的題材,描寫更生人想要重新做人,但最後還是失敗的故事。在描寫上,這並不是一個容易掌握的題材,也不容易描寫得深刻。我覺得它採用一個很有趣的設計,它用倒敘的方式在講述這些事情,表達出一種追憶、懊悔、回首往事的感受,如死前跑馬燈。
我非常喜歡結尾的處理,從火車鐵軌,臥軌,躺著看向天空,直到天空漸漸不見了,這部份的設計相當棒,彷彿他的人生也是深不見底的天空,處理得相當的細。但它的敘事時間還是有一點凌亂,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還沒有看出這個結構,第二次才比較清楚,是因為一些細節的處理不夠精準。至於文字、語言的表現則顯得中庸,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馬:它看起來的確是滿值得改編成電影的。在時間結構上相較於其它作品,感覺有比較用心去經營。從回想報復當天,到獄中入獄、出獄……,但確實要看至少兩遍,才會比較抓得出這些時間點,以及這個事件是在哪裡發生的。我認為它可能需要再做多一點的設計,不管在敘述上或是轉場上都是,不過它讀起來還算是會帶動人的情緒。然後所謂的題目跟內容也有一點咬合的趣味,「回家」到底是回到哪裡呢?
陳:這篇小說讓我想起金基德的電影。不只是身體暴力的展示,裡頭的電影感,更多來自於對時間的強烈意識。作者很有技巧的,選用這種奇怪的方式去描述他的故事。故事的發展順序大抵是如此:主角管宇為了給家人好生活,為周大臉運毒;運毒事件曝光,管宇被捕,父母前去探望,導致妹妹死亡;管宇出獄,擔任技職老師,認識的老董、學生,都被周大臉尋仇殺害;管宇復仇,再次入獄。我覺得它裡面還是有過於戲劇性的部分,比如說管宇被捕的時候,他父母親去探望他,導致他妹妹死掉了。它其實就是一層一層地在堆疊情感的厚度,說直白一點,也就是一直狂下猛藥,甚至有點灑狗血。但是,它藉由時間次序的調動,營造出讓讀者眩惑的光影,文字技巧非常厲害。
233 替身
詹:整篇文字充滿了溫婉韻味,描述得不急不徐;小孩跟秦老師之間也都能感受到溫暖的情感流動,相依為命,像家又不像家、像母子又不像母子的獨特方式存在。
但這一篇作品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到日本、韓國那種恐怖母親的電影,就是那種表面看起來很溫和、婉約,但背後卻散發一種可怕的氣息。這呼應了這篇的題目「替身」,愈讀愈覺得可怕。不過,有趣的地方是,它描述秦老師尋求情感上的替身,可是她卻沒有逾越界線,但反而是那種沒有逾越界線的克制造成了一種緊繃的可怕。整個小說在文字的節制上產生一個很獨特的效果,這不像剛剛各位講的下猛藥,而是透過刻意的節制,從中營造出一種不寒而慄的美感。
馬:其實我在看的時候也有一點驚悚的感覺,而且甚至是小孩跟秦老師之間的連結,它已經有一點跨越單純的母子關係,看起來是有些接近於不倫,甚至會猜想她是否是戀童者。但是當你看到最後他的那個替身,她大概有和他的母親互相比較,但也可以說角色帶有一點病態的描繪。她把那個線條提起來的部份,緊張感營造的相當不錯,真的會讓人不寒而慄。
陳:這篇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節制」。這篇小說寫得很曖昧,某種跨在邊上的感覺,以為會觸碰到師生戀,甚至涉及到一點戀童的、禁忌的情節。不過我也會思考:與其說是節制,會不會是沒有進一步去冒險?總覺得它踩在那個讓小說起飛的邊上了,可惜仍欠缺一口氣。小說在處理秦老師和小海的情感上,是本篇小說比較亮眼之處。例如小海其實有在利用秦老師對他的同情(「捱到乳房下,『如果你是我的媽媽就好了』」),有點腹黑,去獲取某些特權和利益。
這裡面也在談母愛的對照,不過陳娟(小海媽媽)形象是比較普通、甚至樣板的。最後我們看到,其實小海根本可以不需要秦老師,但秦老師卻需要小海。結尾補了一個喪女的情節,這部分我覺得有點生硬。或許可以試著在小說的情節中慢慢去展現,而不要描述得如此直白。
◎兩票作品討論
084 斜陽裡(馬、陳)
陳:這是一個滿好的返鄉故事,以徐醫生的死亡為核心,牽帶出敘事者童年的記憶。有一點觸及城鄉批判,但沒有過於著墨,也沒有落於刻板的比較,例如去講狗的事,或者乳房發育等。講那個吊點滴的女生、帶出了一點兒童小小的邪惡、階級等,雖然都只是點到為止,這部分我覺得滿漂亮的。
但或許是因為這樣一個日復一日的時空體,作者採用的方式比較單一,都是追述、設想、記起或閃現過往去串聯整部小說,所以顯得有點欲振乏力。尤其講到人們哀悼徐醫生之處,有點落入廉價的批評。但我滿欣賞結尾,有稍微把劇情救起來。
馬:我是比較喜歡它故事裡面的時間點。其實,女孩子剛開始發育的時候,是有一點點跟「性」有關。但拿胸部去扎針那部分,我覺得有些荒謬,妳還是要去醫生那裡,把衣服撩起來;然後醫生跟病人的環節,那裡面會有一點成年男性跟年輕女性的那種緊張感充斥,有點像是李昂《花季》中,你好像期待什麼事情要發生,但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我覺得當你在描寫這種青春期,或是某一個重要變化的那個時間點的話,這些場景營造算是成功的;但相對地,整體看起來會覺得敘事上就比較薄弱。
詹:我不是很清楚小說為什麼要用一位醫生的過世去展開回想,醫生在敘述者生命中扮演甚麼角色?敘述者與醫師的互動為何?小說嘗試讓醫生這個角色與初潮、發育、青春等意象結合,但我認為描述仍然偏少,降低了這一篇小說的說服力。
馬:其實這種狀況確實會出現,就像你久久回一次老家,然後家人跟你說,那個小時候曾教過你的某姓老師最近發生的事情。其實在你的生活裡面,你可能不會去想到這個人,但突然有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跟他相關的記憶會隨之被帶起來。這個設定,我還算可以接受。可能對閔旭來說,這個醫生在她的生命裡到底佔有什麼樣的作用,也許並不那麼明朗。
151 異地嚮導(詹、馬)
詹:這是一篇描述拯救移工的故事,但切入點別出心裁。在文學獎、電影、或戲劇裡已有很多類似的題材,可是這篇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是,它設計了兩種類型的移工,一個是出身印尼的台灣人,嫻熟中文,自小在印尼感受異地文化的影響,最後返回台灣;另外一個是來自印尼的移工。這兩種移民的互動延展了移民議題的複雜性。有趣的是,作家把出身印尼的台灣人職業安排為殺豬屠夫,延伸出宗教上的衝突,因為伊斯蘭教是禁吃豬肉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兩個人要如何成為朋友?一個是非常台灣的、會吃豬肉的人,另一個是不吃豬肉的種族,兩人如何成為朋友?兩個種族如何共容?可惜的是,最後面拯救移工的部分有點過度煽情了。
馬:殺豬的老闆,跟這個阿蒂,她相對來講是比較幸運的移工,當然它裡面還是有一點語言上的歧視,只是剛好這家人表現得比較友善。但她為什麼要為了只是一個來工作的國家,而把中文學這麼好?那就是她的設定位置,可以去做一些變化,讓不同的定位,或是說語言、食物等,去建立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延續。
這和大家想像的移工有關題材相比,並不只是典型的刻畫方式。可是我覺得它到最後尾聲時,場景其實停留在「突然有人來了」這裡就可以。但最後又回到塔香蛤蜊、台式酸辣湯,然後沿著氣味走,就一定可以找到故鄉。反而把前面長大出來,沒有那麼典型的基礎戲劇性的東西遮掩住了,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陳:我非常喜歡它描述的那個殺豬華人,以及他跟幫傭阿蒂之間的情感。它有一個意圖是想要用食物去串聯此其中信仰、禁忌、移工還有族群認同的問題等。但結尾的部分還是過於草率,或許受限篇幅,好像只是把「故鄉」美化或浪漫化,就將複雜的問題一筆勾銷。,因此,我建議可以拿掉移工蘭娜一線,這部分的描寫在《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的移工書寫中已有所見,這篇小說似乎沒有超過那本書所寫的。或許將之擺落、精簡,篇幅會更從容一點。
204 最後一堂歷史課(馬、陳)
馬:其實以一個受8,000字所侷限的篇幅,要處理這樣一個科幻類型的作品,並不容易。我在思考這種類型應該是要設定成長篇的,它可以先從AI開發、朔太郎,然後再到這些人、這些抗議的活動。其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情節,像是交友軟體、人工智慧對於人群裡面的一些衝擊等,雖然有些部分可以被預測,但也恰恰是這個預測,讓你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不會那麼提心吊膽,讓你覺得閱讀的節奏、或者心情上是比較平穩的,即便結尾帶點煽情,但以這次科幻類的作品中還算處理得較好,所以願意支持。
陳:這是一篇科幻小說,細節很精彩,最後的翻轉也有意思,但因為類似題材在某些科幻影視中已有過處理,像是《黑鏡》第四季的「約會程式」等,某些似曾相識的設計,是這篇小說比較吃虧之處。但這篇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只在講「尋伴」這件事,而把它推擴到一個世界的組成,起源、情感與虛擬等問題。最後還有一種末世感,但應該可以處理得更完整、漂亮。
詹:整篇小說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以朔太郎作為敘事者,當所有人都把朔太郎視為虛假,當每個人都因為他是虛假的,而傷心難過,最後卻由這個虛假的人來說出整個故事,我覺得這是很巧妙的移動,也帶有諷刺感。朔太郎是唯一記得所有人的人,因為這個「記得」,人性就顯現出來了。這部分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故事敘述也非常流暢。當初沒有選這篇,主因是這篇科幻作品的主題比較缺乏新意,太多傑出的科幻作品處理過類似議題。
238 雲深不知處(馬、陳)
馬:這篇出現了過去唱戲的媽媽、和開書店的爸爸,在敘述上因為走比較復古的風格,反倒覺得有一點點做作,但是在情調跟敘述上是有基本水準的。另外就是,其中有提及爸爸開的書店要拆遷,但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要拆遷就要頑抗,或是我一定要保護這個書店遺址等;又因為大家上傳那個影像,結果變成短期的網紅書店,然後主角的名字就是「順意」,感覺象徵這個作者對於這種變化所秉持的價值觀。就是當面對這些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時,都是以一種比較順從自然的方式去看待,也有一種喜憂交錯的感覺。在情調上也有人性純樸的感覺,琢磨得滿古典的,雖然不是太亮眼,但我還是願意保留。
陳:這篇是一個有年代感的上海故事。主線是描述媽媽從一個唱戲的要角變成丑角,在許多作品中看過似曾相識的故事;在寫法上也比較傳統,例如回憶的啟動從一張相片緩緩說起,娓娓道來。不過,文字技巧還是好的,而且寫到書店的興衰,影像的侵略等等,讓人心有戚戚焉。另外有一個小缺點,是我比較不能接受這篇在視角上的跳躍,是可以改進之處。
詹:這一篇談拆遷,談新時代、舊時代,都有一種淡淡的哀傷,在氣氛感的營造上是不錯的。包括一些老書店、唱戲等的形象、元素,讓那種舊時代的氛圍更突顯;也有些不太一樣的點,例如舊時代拆遷的書店變成網紅,成為新舊的交替。但這故事又有點太多、太碎了,以短篇來說,其實支撐不太起來,若是發展成長篇小說或許會更合適。
289 西瓜(詹、馬)
詹:其實我不太懂這篇想談什麼?或許作者把想說的事情藏得很深,不是講不出來,而是不願意講明白。但是,作者的文字掌握功力很好,建構出自給自足的小說世界。比方說,敘述者跟谷靈傑的父親之間有一種曖昧的關係,用吃西瓜時的汁水淋漓,濕淋淋的顏色,一口一口吸進去的細節,帶出性暗示。在這整篇小說裡面,谷靈傑的爸爸非常照顧敘述者,也讓這層暗示多了一些依據。但作者讓這種曖昧情感嘎然而止,很多形容都是淡淡的,卻也恰好是這作者厲害的地方。
馬:這篇在講述一些家庭的矛盾,像是嬸嬸跟媽媽之間有一些金錢或是生活上的齟齬,以及奶奶要住哪裡等。它其實講的是一個小地方,不是鄉村的那種小,而是這個空間真的太小了,所以人跟人之間就顯得有些緊張感在其中。還有一種不那麼高的階級,和更下層的路上流浪漢之間的關係,像是如果項鍊不見了,他還要幫你找回來。
會覺得作者在描寫這種小地方上滿細膩的。然後西瓜其實仔細看的話,的確可能有一點那種汁水淋漓的性暗示在那。我喜歡這篇,在於它在相類似的主題裡面,讀起來比較自然。
陳:我其實不太理解它想說的故事,是不是就在談一種「不日常的日常」?所以,我試圖把它和其他寫作者做一個連結:因為他是上海人,我覺得他可能是在學習像金宇澄的《繁花》式的寫作,描述很日常的、那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的細節,它可以一直打開,一直擴延,像繁花一樣不斷綻放。換言之,它彷彿是可以無窮續寫下去的。這會讓我思考:這個故事的開始和終結,有其必要性嗎?這篇作品,當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聰明,且文字很精采、漂亮,但當它放在一個短篇小說這樣的架構下,它並沒有辦法盡情地開展,也就留下很多的空洞,可能必須要去腦補很多東西,像是那個最關鍵的西瓜,到底要指涉什麼?
◎單票作品討論
027 消失的蟬鳴(馬)
馬:這篇的手法是藉由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觀看這整個故事。對於小說而言,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吃香,但也比較取巧的方式;也就是說這種手法看起來容易,但是要寫得好,卻並不容易,因為你要很仔細的去拿捏這個人跟其他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蟬鳴的來源,會有一種季節感。但它不是真的蟬,而是一個小孩子在吹一個可以發出蟬叫聲的口哨。它裡面有一句話,其實是在講奶奶,說「奶奶總歸是這裡的一個好壞參半,興許不怎麼純樸的村子裡的一份子。後來站在這場村戲外的我,能夠清晰地記下這個故事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今天它是一本課本,老師就會說畫起來,這裡就是文眼。但這篇文章的敗筆恰恰在這,它把自己要講的東西,在這裡說出來了。如果只說,這個給他,最後的訊息後就到這裡,我覺得這樣收尾,還比較可以接受。它在這裡保留了一些控制,相比同類型的題材,就顯得不是最出色的。
詹:這一篇小說的謎團有兩個,一個是酒鬼,一個是小孩子。兩條線展開得不好,最後皆草率結束,看不出這幾個人之間比較細緻的關係。這一篇的文字不錯、場景不錯、隱喻也不錯,但敘述線太過於雜亂是致命傷。
陳:我講一個比較小的點。小說描述那個小孩「像一隻白色的大貓」這個描述頗為神祕,因為它沒有直接去描寫那個殺人的人有多麼瘋狂,而是去寫一個位處在事件邊緣的孩子,去襯托出整個世界的失序。但是它中間花了太多篇幅,在描述他跟他奶奶去市場,像是漫遊者那樣。不過,在講了一堆無關緊要的東西以後,主線故事出來卻反而草草了之;感覺中間這段使整個節奏變得過於拖沓。
054 倒垃圾(詹)
詹:這篇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它用倒垃圾這種非常家常的一件小事做為切入點,處理母子之間的關係,這本身是很好的隱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女朋友或老婆的設定。婆媳關係是家庭劇愛用的題材,婆婆總是要去和媳婦搶奪兒子的使用權;可是這一篇小說裡的婆婆並不壞,她只搶奪了週六下午一個時段而已。我只要這麼一點時間而已,都不願意給我嗎?問題是,禮拜六下午是一般情侶夫妻難得可以出去放鬆的黃金時段。除了母子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外,婆媳關係也是這一篇小說值得注意的地方。兒子、媽媽與媳婦之間的三角關係,曖昧微妙,整篇小說非常成功。
最後面的結局採用比較魔幻的方式。媽媽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不再有垃圾?死掉了嗎?這篇小說在日常性跟離奇性之間達到了一個有趣的平衡。
馬:我基本上同意詹說的,這個題材設定得確實不錯,拿倒垃圾來談論家族裡面的髒污,然後要排除各種日常,大家應該會滿有共鳴的。因為有時候倒垃圾實在很煩,感覺好像把你的一生都綁住了。但如果你選擇不要被倒垃圾綁住,那你就會被垃圾綁住,就是你家會變得很髒亂。
但是語言上有些地方會有瑕疵,一方面是有時會搞不清楚它是要自言自語,還是要跟裡面的角色對話,又或是是在跟讀者、一個裝置出來的那個人來對話?還有另外是有一些譬喻,因為要去描述這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比喻得不太自然。它裡面有一個日常的災難,可是對於一個處理自然的小說來講,其實那個日常性會比災難性要來得強。也就是說,在這個狀況中,你知道你要做這件事情,你就是最快的方式解決他,甚至是你完全不要去想到底有多痛苦。我總是例行去倒垃圾。我明明都有倒垃圾,可是我沒有看到媽媽,她這個時間都不在家,但莫名總有垃圾跑出來,也不知道媽媽去哪裡?在這種狀況裡面,說不定會帶來另外一種懸疑感。到底是媽媽已經死了,還是被人家竊據了這個房間嗎?其實可以處理得更曖昧一點。
陳:從一開始的真的在倒垃圾,到最後好像是把媽媽也倒掉的樣子,彷彿《楢山節考︾現代版||當然,他們的創作核心又有很大不同。滿有趣的構想,但是他的文字基本功似乎仍有待加強。它有時會用太重的、比較陳舊的字眼來敘事,像是「風聲把他的話語吹散,如棉絮邊破碎飛揚」或是「往山裡走去的旅程,像是遺世獨立的過程」,都不夠穩準。我覺得它好像沒有辦法掌握好語言,去描述真正想要講的事情。另外像是「我感覺到乍然留下的汗水從眉間滴落」等,這類的句子都比較冗贅。
063 打牌的農民工(陳)
陳:它用一群農民的「牌戲」,流動的展示這樣一群底層人民的臉譜。雖然題目比較老派,但在整體結構上頗為聚焦,文字有畫面感。此外,故事推進比較沉穩,沒有躁進,也沒有賣弄太多的悲情,反而藉由這種卡牌遊戲去展現一種偶然的相聚。本來以為又是一齣大悲劇,但卻意外的透露出一絲人間溫暖。外來者「賈龍」,還有女友跑掉的「拴財」,都有一點點酸甜苦辣。文字鉅細靡遺,彷彿紀錄片。可惜結尾太倉促了,這種被車送走、大家淚光閃閃的橋段,真的是比較弱。另外,描寫這群人的工作是搬鋼筋等等,也比較缺乏細節,像是一個想像中的東西。
馬: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我可能先聯想到的是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寫一些現實或者是比較的部分,因為它平平淡淡,但裡面有一些滿沉重的情感,所以會覺得還有張力存在。可是並不太懂為什麼一定要春夏秋冬?它其實不用把季節時間拉這麼遠;鎖定在一天以內就可以把這個故事講得更好。
詹:時間上或許可以更短,打一場牌就處理完了。這些人是底層的農民工,打牌是娛樂,也是一個賭運氣翻身的機會。但是,整篇故事的線頭太多,無法聚焦。作家在小說結尾為了收束,採取比較說教的方式,少了一些閱讀上的趣味。
066 道歉(詹)
詹:這部小說的故事源自於國家錯誤政策下所產生的悲劇,作者採用溫和、迂迴的方式去批判國家。整篇小說讀起來四平八穩,有一些比較好的隱喻,像是它用一個女人被攔在剪票口,這其實呼應小說的核心主題,無所不在地扮演阻礙者的國家機器。
這一篇小說明顯出自中國作家之手。這樣的題材也許在中國文學獎較難受到青睞,畢竟它批判國家機器,屬於一個比較敏感的議題。因此即便作品的美學表現不夠出色,我仍願意因文學作品中隱含的社會價值而支持它。
馬:是不是因為沒有辦法直接去觸碰到國家?內容提到了國家的生育計畫,人不能替代歷史,但是其實像這篇裡面,就是說兩個主角的互動,但這個互動很奇怪,無法讓人理解;或者是說,無法去說服這些角色的行動跟動機。或許它必須要透過人的行動來表達這個生育計畫中的無力感,可是它又沒有辦法去道歉,不知道該找誰來為這件事情負責,有點不明所以。
陳:講的是一個有趣的題材,一個男子的爸爸因為節育政策,導致終生癱瘓的故事。有個巨大的、宿命般的悲傷在裡面,不過情節好像沒辦法做出推進,就有點迴繞、黏滯,甚至必須用通俗劇的橋段來填補。此外,作者有時太想講破,例如題目就破梗,或者小說中出現莫言的《蛙》,儼然對生育政策提出批判,都有點太露。另外一些戲劇化橋段也不妥,例如提到母親流產等。如果要談懺悔、罪罰的概念,建議作者可以參考是枝裕和《橫山家之味》,老婆婆樹木希林對那個害他長子死掉的男生,那種綿長的、不動聲色的恨意,顯然複雜得多。
詹:也許他用老父親那個角色,會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被困在家裡面,然後整個世界變化超大的,包含他兒子也允許那個人來討債。我覺得這種寫法可能會更不一樣。但現在這種寫法就會變得不是那麼道歉,是變成比較心理精神層面的描寫。
馬:如果說,他把這個視角放在父親身上的話,是不是會比較好一點呢?我同意這個題材不錯,但寫法可以更精緻一點。
083 旅程(馬)
馬:其實這是一個滿令人動容的旅程。父親尋子尋到孩子都死了,碰到在他生命中不同旅程的階段,也慢慢拼湊出這個兒子生前的樣貌。它當然象徵一種父子之間的距離,也提到在各個不同階層,為了打工,或是不同的動機下,移動的過程。從父親移動到兒子的生命,從不同的生活區域移動到其他人在過生活、討生計的樣貌。但是這篇在景觀與人物之間,站與站之間的處理上比較混亂,讀起來也很吃力。
詹:兒子無法接受母親病逝,遷怒父親,兒子憤而離家出走。這是一篇關於尋子的小說。我認為兒子出走動機稍嫌薄弱,無法說服我。小說其中一處描寫母親出院時,兒子原想追問母親病情,但父親在兒子肩膀按了一下,兒子立刻會意過來,不繼續追問。這一段描述呈現出兒子體貼、懂事的特質。因此,我無法理解何以兒子後來會把母親之死遷怒於父親。
陳:小說過於戲劇化,例如在火車上巧遇同學,兒子因為母親病死而怪罪父親的心態、行為,也稍嫌幼稚。視角切換有點作弊,尋到一半,忽然跳出去談「兒子」這幾年的生活,好像失去了一點冒險的況味。如果能更鎖定父親的觀點,「尋子」會更有整體性。受限篇幅,結尾的部分也太草率、太輕易解決了。
192 1984年冬天(詹)
詹:這篇的文字敘述能力極為上乘。它透過文字精準地傳達出「冷」,展現出文字的無限魅力。小說設定在一九八四年,我不是很清楚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我覺得光就成熟的文字表現,自給自足的小說世界,就值得肯定。
馬:它的場景和文字初看時會覺得有點新鮮,但細看後會發現內容是非常貧乏的。
陳:題材特殊,寫邊疆牧民的生活,但敘事過於平淡,讓人想到李娟《羊道》那種有味的邊地散文。在小說技術上,似乎還可再加強一點,某些想像也比較樣板。何彬(漢人)、情人是阿伊莎(哈薩克人),因為一些模糊的問題(身份?階級?)無法成婚。但他們兩人如何相戀?何彬又為何來到此地?小說中都沒有說明。本來以為會涉及或暗示邊疆民族受到的政治壓力,後來發現真的就是一則單純浪漫的故事片段而已。
006 十一點零五分,離開志學的火車(陳)
陳:這是一篇很誠懇的情懷小說,可以看成是青春逝去以後的一次小追懷|| 傷心過了,人們仍要繼續往前走。小說圍繞的人物是自殺死去十年的楊,從題目開始,作者就提醒我們那班列車移動的瞬間,那個「時間」感。它承襲的是某種悼亡敘事:傷害的瞬間,以及不斷復返、被困住的時刻。小說中悼念的不只是死去的人,也是在那移動時刻即「死去一點點」的朋友與自己。文字很乾淨,敘事也很完整。可惜錯字有點多,但仍不失為一篇可愛之作。
馬:的確可以感覺這個作者是新手。可是我覺得他對於小說的形式,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思考。他能做的大概是:從列車上面就開始說,然後讓時間延展出去。但以他目前的能力,可能沒有辦法寫出更豐富的東西。不過至少是清新的,也就是說,他還有一些發展空間。
詹:它寫青春、寫愛情、寫成長這件瑣事,敘述頗為流暢,只是文字稍微普通了點,然後錯字很多。整體而言,我滿喜歡的,可惜缺點還是多過了優點。
◎未獲票作品討論
276 心死
馬:這個其實也是一部工人小說,它在工廠裡面有一些性霸凌,或是一些因權力造成的對人的不公平。然後它好像看到了一個虛像,可是看到這個虛像後,他又覺得這個是真相;在這一個追求真相的交代上面,讓人比較沒有把握。而最後的敘述也比較陳舊,就是一個陳飛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陳飛還繼續活著,令人困惑。
046 陳蔡阿說
陳:它的篇幅其實無法容納這樣一個女子的成長史。而且不只是一個女子,還涉及她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且又從她的年少寫到死亡。這樣的寫法,可能需要一個長篇的篇幅才足夠。
馬:這篇是少數裡面,有一個特定臺灣過去的時空背景,但它因為把精力都放在家裡的情況,反而外界的時空背景就被沖掉了。如果它可以讓這個外界的環境,台灣這種家庭關係、時代的轉變呈現出來的話,印象應該會比較深刻。
086 孝債
馬:這篇看起來是一個被刪除過的作品,因為它有章回一、章回二,所以或許還有三、四、五,另外結尾也有點不明所以。
詹:小說採用比較說教式一點的手法,描述一位叛逆的兒子。故事流暢、易懂,但我不太清楚它想要傳達的更深層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105 冰心
陳:它的描景和題目都很有張愛玲的感覺,它有那種上一代文青的腔調,譬如「火焰般的丹色芍藥花」等,但是故事和對話卻又是鄉土劇式的台語發音,這種感覺頗為突兀。再來,我覺得類似這樣的母女故事,情感太簡單,也比較容易通俗化、單薄了一點。
馬:因為它的題材其實是台灣的,就是萬華、華西街那邊。但是如果你看到那些文字,又會想說這是在描述幾零年代的故事?它的文字和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部分,都有點兜不上,呈現出一種時空裂縫。
詹:作者有一定程度的文字掌握能力,只是作家所使用的這個文字、這種寫法,不應該放在這個背景時空下。敘事觀點略顯跳躍,讀起來會有些疲累。
129 寂寞星球
馬:因為全部都是用對話來進行,在閱讀上會比較吃力,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時候是系統或是人,有時候又會有不同的角色插進來。
陳:一開始我有試圖要理解它,有點像是一個未完成的劇本。它有很多設定都沒有說清楚,應該是需要一個龐大的世界觀才能去支撐。
詹:這是相當少見,只以對話體組成的一篇作品,這種寫法相當考驗作者功力。我覺得作者可能先從更短篇的篇幅開始練一下筆。
22篇入圍複審作品已全數討論完畢。現在開始從單票作品中,行使各評審票權:詹閔旭老師選擇《倒垃圾》,馬翊航老師選擇《旅程》,陳柏言老師則選擇《十一點零五分,離開志學的火車》。
至此,連同初時獲得兩票以上的作品,確立共計13篇作品進入決選名單中,分別是:
048 〈吃鐵軌的人〉
054 〈倒垃圾〉
058 〈南山舊事〉
083 〈旅程〉
084 〈斜陽裡〉
127 〈修建者〉
151 〈異地嚮導〉
189 〈回家〉
204 〈最後一堂歷史課〉
233 〈替身〉
238 〈雲深不知處〉
289 〈西瓜〉
006 〈十一點零五分,離開志學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