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林語堂文學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19年11月16日(六) 14:00─16:00
地點:林語堂故居閱讀研討室
紀錄:陳韋哲
承辦:蔡珮琳
評審:林芳玫、陳雨航、蔡素芬(按姓氏筆劃)
本屆林語堂文學獎經第二階段複審,共計13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會議邀請到林芳玫(以下簡稱林)、陳雨航(以下簡稱陳)、蔡素芬(以下簡稱蔡)三位老師進行評選,而後共同推舉陳雨航老師擔任本次會議的主持人,並各自簡述對於此次入圍決審作品的初步印象及評選的標準。
林:這次的作品,有些看起來比較像是長一點的散文,會把文字聚焦在某一種場景或是意象上,可以寫得非常的精準、精確,但卻不太像是小說。我對小說的看法是,要有比較立體的人物,要能夠分析這個人物做某件事情的動機,或者他不做某件事情的原因,還有他做或不做這件事情的整個過程,過程中跟其他人物有什麼樣的互動,最後有什麼樣的結局等等。當然這也包括了懸疑的、沒有結局的作品。
因此,我評選的標準是,要有小說最基本的要求,像是人物、情節、故事、主題等。這次有些作品,看起來只是描寫一個靜態的場景,雖然有發生一些事情,但這些事情為什麼發生,卻沒有解釋得很清楚,而這類的作品我就會比較不推薦。
蔡:從一開始投稿的439篇,篩選到複審時的22篇,再到最後決審的13篇,經過重重審查後所留下來的作品,整體來說都滿有水準的。其中,有高比例都是來自大陸的稿件,在文字的運用上也顯得相當成熟。只是就小說這個文類來講,短篇小說還是需要存在一些故事性。因此,我在閱讀的時候,還是會去尋找每篇小說的故事性,但是我也很享受在閱讀過程中作者們的文字鋪排,不管是場景或者是一些內在感覺的呈現。
在這次投稿的多數大陸作品中,我都有感覺到一種壓抑的、無法明說的主題隱藏在層層堆疊的文字當中,沒有被明確地寫出來。這樣的寫法,或許可以形成一種小說的張力,但是在應該花力氣著墨之處使用過於隱晦的敘述,有時反而會顯得力道不足;而台灣的作品,相對起來在文學技巧和內容的扣合上表現得比較中性。這部分我會在接下來的各篇討論中再具體說明。
陳:我先說一下我對這屆作品整體的感覺。首先,這次進入決審的作品,13篇當中有9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這個比例應該是我擔任評審以來比較懸殊的一次,我想這或許跟宣傳有關,在此暫且不論。對小說而言,我比較注意的是他的「動作」,其他像是人物、主題的描寫較突出的作品,也會相當吸引我。這次的作品水準相當不錯,作為評審也有所謂閱讀的樂趣在。但是,就像前面兩位老師談及的,即便現在小說的範疇有比較放寬,但還是有些作品閱讀起來不太像是小說的感覺。這部分稍後我也會再個別說明。
三位老師綜述完後,先進行第一輪的圈選,每位老師可圈選5篇。本次決審會議預計要評選出首獎、貳獎及參獎各一名,佳作兩名。
圈選結束,三位老師將依序從【O票】、【一票】、【兩票】和【三票】的作品中,講評該篇作品的優劣及汰選之理由。以下表格為三位老師第一輪的圈選結果。
編號
作品
林芳玫老師
陳雨航老師
蔡素芬老師
票數
故居收件
048
吃鐵軌的人
0
054
倒垃圾
058
南山舊事
✔
1
083
旅程
084
斜陽裡
127
修建者
151
異地嚮導
2
189
回家
204
最後一堂歷史課
3
233
替身
238
雲深不知處
289
西瓜
POPO原創收件
006
十一點零五分,離開志學的火車
◎未獲票作品討論
048 吃鐵軌的人
陳:我知道這篇有不少的缺點,但是他所描寫的小孩子眼中成人的世界,算是滿有意思的。在小孩子的眼中,有些事情懵懂,有些事情清楚,不過對於內容中到底哪些事情懵懂,哪些事情清楚?這部分我有點意見。雖然他寫得都很委婉,但他所寫的其實都是大人的委婉,而不是小孩子的委婉,很多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其實是懂的。除了這個視角的問題之外,他的文字其實寫得很細緻、平實,我覺得他最好的部分是影像感很強,他寫的那幾個人物的形象感覺都很特別。整體來看,這篇作品比較像是一部長篇小說裡的其中一小段,但要把他看作是一篇短篇小說,我也不會反對。
蔡:這篇就像我剛剛整體評價時所講的,整篇小說隱藏太多東西了,以至於會讓我們覺得過於隱晦。比如說作品中敲上下課鈴的王滬生,最後他把鐵軌拿掉,公安也把他抓走了,但在小孩子的眼中,因為聞到了他身上的氣味,就認為他把鐵軌吃掉了。可是這裡到底是象徵什麼?也許象徵的是,那些舊的方式、舊的體制,在王滬生看來是有不對的地方。
也有像是作品裡面提到的,王滬生每看到張小山就會想起自己的兒子,這裡面應該是有一些故事的,可是作者卻沒有提供任何蛛絲馬跡。另外,包括像是張小山在課堂上想到父親時哭了,但為什麼哭?他又隱忍不講。這背後的故事,藏得太多了,甚至連情感的發展,都沒有讓讀者有一條能夠依循的線索。因為有這樣的疑慮,所以最後我沒有投給它一票。
林:我跟素芬老師的想法一樣,這篇小說有很多點,可是這些點卻沒有連結起來成為一個吸引人的架構。當我們看到一個點的時候,會期待它後面能慢慢地開展起來,結果卻什麼都沒有開展出來,非常可惜。
054 倒垃圾
蔡:這個故事設計了兒子要去替母親倒垃圾,這部分經營得相當傳神,但裡面有一點說不清的是,這個主角他結婚了,搬出去了,離開跟母親共同居住的房子。雖然他每個禮拜還是要回去倒垃圾,但他可以在門口拿了垃圾就走,根本和母親沒有太多的互動。我從故事的敘述中,看不出來為什麼他那麼排斥倒垃圾這件事,而且他的妻子在這當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個我也看不出來。我覺得應該要多一點線索去談這小說中出現的三位人物,以及人物之間更密切的聯繫。
林:我覺得「倒垃圾」這個題材鋪排得非常好,會讓我期待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可是它接下來就只是談男人和他的母親之間有緊張關係,這部分就覺得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已經有太多小說、電影、電視劇都在談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看不出來特別的地方。
像是媽媽講電話很嘮叨之類的,有點太陳腐了,沒什麼新意,只有倒垃圾這一點我覺得比較有意思。還有裡面女友的這個角色,後來變成了他的太太,我在想這個角色既然寫進去了,她在故事裡面的作用是不是應該要強一點?不管是作為母子間氣氛關係的協調者,或是站在比較年輕人新婚後的立場,支持先生不要回去倒垃圾等。但妻子的角色存在感非常弱,先生要回去倒垃圾,那你就回去吧;因為倒垃圾影響到當天的行程,好像她也沒怎麼在意;先生跟婆婆的關係不好,她好像也認為不關她的事。故事的最後埋了個伏筆,就如現在很多小說的劇情設計,但在這過程中其實會慢慢鋪陳,會讓你去思考可能的兩、三個結局,而不是像這篇什麼都沒說,沒有任何線索可以供讀者去想像。
陳:這篇小說有個好的主題,就是倒垃圾。倒垃圾這件事可以引申出好幾個層次:第一個是實體的垃圾,他確實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具體的家庭困擾;第二個是母子之間的相處,媽媽對於兒子的情感勒索;甚至還可以推想出第三個層次,就是作者透過小說的寫作,把自己所遭遇情感勒索的困擾,也像垃圾一樣的倒給了讀者。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比喻,然而故事中這三個本來應該關係緊密的母子、夫妻、婆媳,卻給我感覺相當疏離。
我們當然不必像鄉土劇那樣上演什麼婆媳大戰,甚至妻子還可以試著扮演中間協調者的角色。但是在故事中這三個人的互動,好陌生,好空洞,尤其是那對夫妻的對話,根本不像是夫妻。從原本的男女朋友,到後來走入婚姻家庭,妻子在原本夫家母子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要有所調整才是。那麼好的一個主題被浪費掉了,真的很可惜!
◎一票作品討論
058 南山舊事(蔡)
蔡:這一篇我把它視為一種鄉野奇譚,一方面它的文字滿靈活的,另一方面它用一種反諷的方式在談論村人的愚昧。因為在村子裡有這種「下蠱」的傳說,所以村民們經常會把很多奇怪事情的發生都歸咎為是「中蠱」。這是一種民智未開的、鄉野間的一種迷信,但在故事的最後,一個小孩子自己扮成了豬在玩,這些村民們居然都以為他中蠱了。這篇小說不見得蘊含了多深刻的意涵,但就鄉野奇譚來說,它卻把這整個場域描寫得非常生動,尤其是後面結束的那一幕,我覺得滿有趣的。我原本是在猶豫要不要選這一篇?但它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把一個無知愚昧的人寫成了英雄,這部分我覺得滿有意思的,所以我選了它。
林:這篇小說裡的「動作」,我覺得寫得非常精彩,也很吸引人。但它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是要說沒有下蠱這回事嗎?如果是沒有,那之前那一家三口都離奇死掉是怎麼回事?我們現在也不會一味地強調所謂的理性,而把迷信斥為是不好的。在這篇小說的邏輯中,似乎是真的有下蠱這件事,身為讀者,我會對這樣的劇情和作者如何解釋有所期待。到底是不是泥水匠下的蠱?但故事的發展,卻是用小孩子扮成豬來玩這件事,說明那個泥水匠應該是被冤枉的。而最後的那場火災,我則覺得太過戲劇性了,在前面的故事中也沒有鋪陳。就一個鄉野奇譚來看,作者到底是要講迷信?還是在那個世界觀裡下蠱是件自然的事情?這一點我看不出來。
蔡:或許它在做一種諷刺,但是卻沒有清楚解釋下蠱這件事。從現在醫學知識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種傳染病。如果從迷信的這個角度來看,在故事的尾聲我們就可以發現,下蠱這件事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陳:如果把它當鬧劇看,它其實很精彩,鬧劇要寫得好其實不容易。它設定的是一個愚昧的鄉村,這一齣鬧劇真的很好看,但是關於「愚昧」的部分卻不好寫。這篇小說在設定上出了很大的問題,比方說像是《楢山節考》,它設定的地點就是那個封閉的山村;而這個小說裡面的村子,如果也是一個封閉的環境,那一切就可以很合理。但是小說中卻不斷出現外來的、現代的東西,像是「鋼筋水泥」、「直播」等等,這些東西的出現,打壞了原本建構的場景,讓一切變得非常不搭。故事中的醫生,家傳是中醫,後來又學了西醫,理論上應該要有現代的一些知識,但是他的行為和表達,卻是和那些愚昧的村民是一樣的。
蔡:所以這可能就是諷刺性的一種呈現,諷刺裡面的那些都是假的。像是那位丁神婆,看到角腦子變成豬了,就說這個蠱太高強了,她的功力沒有辦法解決。但是角腦子就是一個小朋友在玩,她卻連這個都沒有看出來,可見她根本沒有什麼功力。
林:但我是有被丁神婆說服的。當她碰到法力比較弱的蠱時,她可以應付,但碰到太強大的力量時,她就沒有辦法解決了。這篇小說給我的邏輯是,作者並沒有設定要去嘲笑或是譴責下蠱這件事。
蔡:我再補充一下,這篇我也感覺到一種壓抑感。現在的中國,雖然有幾個大城市進步得相當快,但還是有許多的小村莊如果沒有公司設廠在那裡,它的變化其實不是很大,人與人之間一些觀念的改變也不大。我認為作者其實是在講這些還沒有經歷過現代化的村莊,因為貧窮和教育、知識的不足,而產生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但最後卻還是發生了的悲劇。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但這種偏鄉的民智未開的狀況,卻經常是被忽略掉的。我看到的是,作者安排了一個小孩子來襯托出這種衝突。當然,跟其它純文學的作品比較起來,他沒有太多的線索去說服讀者這是一篇擁有深刻思考的作品,這也是它比較可惜的地方。
083 旅程(陳)
陳:這是一個曲折悲傷的家族故事,而小孩長大後便想逃離家庭的威權。我覺得它是一個很懂得現代小說寫法的創作者,作品的分場是用電影分鏡的方式來做跳接的,這個方法相當不錯。但有個問題是,電影跳接時我們可以看得到影像,但小說只有文字,我們會不知道誰跟誰在講話?會需要花一點時間和篇幅,才能進入狀況。
故事很俐落,但可以寫得更流暢一點。在尋人的情節中,不但講了家族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理解,也談論了現代社會的樣貌。對人物的描寫雖然只是少少幾筆,但卻相當得傳神。另外,代名詞的過度使用,會給這篇小說帶來不少閱讀的障礙,而這也是這此次入圍作品的普遍現象。這種狀況,往往是沒有考慮到讀者。作者當然很明白自己故事中的「他」指的是什麼人,但如果在人物劇情複雜的故事裡,一個簡單的代名詞,往往容易造成讀者閱讀時的困擾,應該要盡量避免。
蔡:運用跳接的寫法真的滿俐落的,它可以省略掉他跟某人的交往,帶出故事的重點是他要找兒子。這個劇情看完滿感動的,這位父親的妻子過世了,兒子也跑掉了,他一路上一直問一直找,最後找到了以後,卻發現兒子也已經死掉了。但我不曉得作者是寫得太匆促還是無法處理?關於父親在中間曾經為了什麼事情而落淚,這部分描寫得太少了,應該要多加重一點描寫父親的力道,讓我們去了解父親的狀況到底如何?這中間還包含兒子不諒解父親,在母親過世之後就走掉了。為什麼兒子會對父親有這樣的深仇大恨,這部份我從小說中也看不到。只是因為貧窮?或者因為父親沒有在母親快要死的時候通知兒子,就把父親恨成這樣,我覺得是說不通的,這中間應該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寫出來。和這次多數的作品一樣,有一些事情被隱藏得太深,沒有明顯的線索供讀者去爬梳出整個脈絡。
林:這篇小說的段落居然可以長達一整頁不分段,我覺得滿奇特的。它有兩個主題,而且每一個主題都很沉重,但我覺得要在8,000字的條件下寫兩個主題,是沒有辦法好好處理的。第一個主題是媽媽生病,這部分我同意剛剛素芬老師所說的,媽媽生病導致兒子對於父親的不諒解,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父親還是很照顧太太的。接下來就是兒子出走,然後結局是兒子過世,前面沒有鋪陳,突然就在結尾爆出一個戲劇性的結局,這會讓讀者感覺非常突兀。
084 斜陽裡(林)
林:這篇鋪陳比較平均,也沒有太明顯小說結構上的致命缺陷。它寫女生發育的過程,有點像剛才素芬老師提及的,這次投稿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想說些什麼,但都沒有說清楚。它似乎是想透過女生的發育,像是胸部、生理期等,去著墨一些東西,可能驚悚,但最後卻是什麼都沒有,一切變得都很平淡。其實我並沒有特別欣賞這篇,只是覺得它在一些點的分布上不會有輕重失衡的狀況,情節的發展也比較平衡,不會有戲劇性情節的突兀感出現。
陳:這一篇講的是少女的情感和童年的回憶,講得滿細膩的。這裡面,徐醫生是個重要的角色,但我好奇的是,少女是怎麼知道徐醫生死掉的?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她母親對她說:「你曉得徐醫生前幾天死了吧?」她回答:「哪個徐醫生?」但是她在之前碰到初中同學的時候,明明就已經得知徐醫生死掉的消息了。這在情節上是個非常大的扞格,應該是技術上一個致命的錯誤。
蔡:我的感受不太一樣。我覺得這個女生是故意要裝作不記得、不在意,因為在這種比較保守的民風之下,當年徐醫生對於發育期的她的身體碰觸,讓她產生了某種羞澀的感覺。其實她跟徐醫師也不至於發生什麼不可告人之事,但是那個時期的少女會特別在意這種事情。
所以我覺得它在寫的是少女的敏感,長大後聽到他的死訊,她好像有一點刻意要去把那一段記憶塗抹掉,所以她假裝不認識,她在淡化這個人,但還是淡化不了。反而我比較在意的是奶奶這個角色,它裡頭提到,奶奶的過世是她重要的人生思考過程,但我感覺不出來奶奶對於她的人生究竟扮演什麼重大的影響。這部分我不太能理解,它好像把這個重點轉移掉了。
127 修建者(林)
林:這篇科幻小說我很喜歡。我覺得它關於生命複製的幻想這部分,還有讓死去的人可以重生這個概念,滿有創意的。這個作者也藉由小說來傳達理念,又不會有太強烈的說教感,比如說談「什麼是消失」、「語言的描述必須借助虛構的概念」等,我覺得他在介紹這些概念的時候挺新奇的,讀者也不會有那種聽他說教的不舒服感。
蔡:他是沒有說教,但感覺太天馬行空的浪漫想像了,缺少一些邏輯。作者企圖要建置一套論述,包括生命、時間、語言等,他要建置它,並且說出一套理論來。尤其是它在講時間觀念的時候,它最後說:「語言描述必須借助虛構的概念完成,一切事物都必須借助語言才能加以描述,一切事物都只存在於虛構的概念之中。」變得一切都不存在了。我不知道它這個論述是如何撐起來的,但似乎是過於簡略去結論,這部分沒有辦法說服我,所以我沒選擇它。
陳:這個作者用文字展現了他強大的幻想力和創造力。他想像力滿豐富的,但是他對於這些哲學問題的反思和重建,是否具有足夠的邏輯?這部分我看不太出來。這些概念之間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東西去串連?它如果能夠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篇幅,來放大一個行動的過程,我會覺得它會比較像是一篇小說。目前看起來,我覺得它的小說性沒有那麼強,讓我看得很辛苦,所以最後決定放棄這一篇。
189 回家(蔡)
蔡:這是一篇談販毒、入獄及報復的作品,我認為它的語言很成熟,心思也很深層,可是結尾的地方,我卻看得不是很清楚。到底他們殺了人之後的臥軌只是做個樣子呢?還是真的臥軌?它最後寫:「做完計劃,最後一次上班。……管宇從車底下探出頭,歇一口氣。天空深不見底。」我看不出來它這裡到底是要做什麼?但是它故事中那些人情世故的描寫,我覺得滿有情節感;文字的運用也滿成熟老練。
陳:它講的是社會裡一個失足青年的故事。它的寫法是,在事件進行中,慢慢地把完整的事件拼湊出來,這算是常見的短篇小說寫法。這樣的青年,其實寫得滿到位的。蘇童有很多小說,裡面也有不少這類人物,所以我看起來感覺很熟悉。我的問題也跟素芬老師一樣,最後那三行,我沒看懂。他們兩個人殺了人,是要逃跑呢?還是無路可逃選擇臥軌?結果最後他居然還在修車?從車底下探出頭的這個描述,看起來是一個依然活著的日子。這兩個部分是怎麼接上的?我不太能理解,不知道是已經死了還是沒死?
蔡:我原本以為是火車來了,他們在火車的車底。這看起來似乎也是他們計畫的一部分,要假死。還是說這個場景又回到他們修汽車的場景了?
陳:感覺它中間少了什麼東西,以至於沒有辦法說服我。
林:我的想法也一樣,我覺得它的結尾很奇怪。
233 替身(林)
林:我很喜歡它講秦老師跟小海之間的事情。這類題材在以前的連續劇裡滿常見的,講老師很關心小孩這類的情感,現在像這種溫馨的題材好像變得比較少一點了。我看到之前幾位複審的老師,好像都把這篇讀成疑似有「戀童癖」的狀況,我覺得這部分有點想太多。它是在把一個很久以前人們會關注的主題,可是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人寫的,一個沒有家人的老師,把班上的男學生當作自己小孩的替代品,覺得自己可以像媽媽一樣愛他,並幻想小孩也可以把自己當作是媽媽而已。
但是從小孩的眼光來看,自己的親媽媽才是媽媽,這對於秦老師而言,或許也會造成一種失落的感覺。老師對小孩的擁抱,小孩也喜歡,不排斥,這在傳統的觀念裡面,就是一種「替代性的母愛」。但現代人有時候就會從曖昧、性騷擾、戀童等角度來解讀,但這或許也會產生另一種趣味。當然作者本身也鋪成了這種反差感,作品取名為「替身」,表示這個老師有意想要當小男孩的代理母親。但她畢竟也只是替身,不是真的母親,從而寫出了這個老師的失落感。
陳:我不會把它理解成是戀童,儘管我自己在閱讀時會有這樣的猜測,但我不會做出「它是在書寫戀童」的結論。
蔡:我也不會把它理解成戀童。如果它要書寫戀童的作品,那這篇就不夠戀童了。我的理解是,起初秦老師對於這個小孩的特別照顧,一方面是因為這是她高中同學的孩子,又因為小孩的父母關係不好,所以讓秦老師特別想要照顧他。可是到後來,秦老師的關注幾乎都是在小孩子身上,不只睡在一起,還有身體上的接觸。但是,小孩的父母突然都回來了,她也只能退回她原本的身分。
我覺得它故事的重點在後面,「替身」談的,不只是「秦老師是小海的替身媽媽」,另一方面「小海也是秦老師所要尋找的孩子的替身」。小海嬌嫩女孩的模樣,反而成為身為照顧者的秦老師情感上的一種寄託。
陳:小海成為了秦老師死去的小孩的替身。
林:所以我覺得它的題目其實可以有很多重的意思。
林:我覺得它的設計滿好的。在過去,擁抱小孩子是一種親密關係的展現,像是奶奶抱孫子之類的。但現在很多小說,可能都會往情慾的方向去思考。作者設計了這樣的一些互動,帶給讀者一些想歪的空間,我覺得這樣的設計也還滿有趣的。
238 雲深不知處(陳)
陳: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我很訝異居然只有我一個人選它。像是它尾聲時說「情恨歷劫無生死」,這句話點出了人生的主題。作者在這篇小說裡,談愛的寬容與成全,整個小說非常的正面,講愛情、講親情,以及對於閱讀,對於書的情感等等,都是如此的曖曖含光。
當然,作者也提到,最殘酷的是歲月,而這本來就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雖然不是故事裡的要點,但我很想再談談文中的母親,作為一位伶人,一位不紅的,只是替補演員的伶人,最後選擇走入家庭,她的生命其實呈現了殘酷的時間身影。後來則選擇扮演丑角,這部分也很感動。這篇小說有個好處,它沒有太多激烈的動作,只是閒閒幾筆,就可以非常達意,擁有成為好的小說家的特質。
林:雨航老師談的這幾點我可以被說服。
蔡:我覺得這一篇的文字比較有個套式存在。這種用典雅的文字來表達的方式,其實還滿常見的。它在談一個舊社區的重建和書店的消失,並且從這敘述當中去談父母親的相遇以及母親的執著等。尤其在談母親的執著這部分是相當動人的。但是,他的父母親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作者就沒有再去談及,這也就是我前面一再提到的,這一屆作品有許多這種隱晦、壓抑的現象,對於一些重要的點,反而是避開不談的。
在小說中,母親寧可成為流浪藝人,也不願意回到家裡來,這當中一定是發生什麼事了,但敘述中就是沒有呈現出來。故事的那個氛圍是有營造出的,但是需要再多一些線索,讀者才有辦法更明確知道人物關係之間的一些細膩之處。
289 西瓜(蔡)
蔡:這一篇是我選的。這篇小說我看完後,充分感受到作者掌握敘事觀點的能力,他相當的集中,相當的節制。他透過這個「我」,去寫他身邊的人,而且所有的人物都很有張力,這裡包括他寫谷老師以及谷老師對他的關心,有一點像要越界,但是又沒有。或者是說,他只是一個懸宕在那裡的,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的一種狀態。還有這個逐漸要長大的小女孩,她很執著地要去垃圾堆裡,幫她媽媽找回項鍊,然後看到嬸嬸和媽媽的爭吵。最後她走出了那個混雜的社區,走出了這個混住在一起的小小世界,也象徵了她將要蛻變的童年。她走出去街上,看到母親在店裡面吃著西瓜,看到這邊,我覺得這整個小說真的鬆弛有度。母親跟她丈夫的感情應該不是很好,母親隱忍在一個家庭裡面,其實是沒有個人地位的,但是她透過到店裡面吃個西瓜,那就是她獨處的空間,藉由這樣的側寫,我覺得是很成功的一種表現方式。
林:我大致同意蔡老師的看法。這次的作品都有個特點,就是會突然冒出一個點,然後又縮了回去。比方說「他來回撫摸著我的手」,我覺得這已經有一點越界了,所以就會期待說他是不是要再舖陳,但是並沒有,作者有自覺地要操弄這個是否越界的話題。不過這篇小說是有把關於女生成長,進而想要脫離家庭,脫離一成不變的生活的那種心情寫得很好。整體而言我是同意蔡老師的看法,只是我對於谷老師這部分的劇情,還是有一點質疑。
陳:它觸及到了各種可能性的細節,讓我們去記住那些場景,可是卻沒有繼續發展下去。我覺得描寫得最好的是母親這個角色,尤其她在店裡面獨自吃著西瓜的那一段,非常的強烈。另外,我還是很在意代名詞的使用,在閱讀時,往往要看好久才知道他所描述的這個角色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其他像是「阿娘」、「阿奶」的混用,谷靈傑和谷老師代名詞的混用等,這部分感覺有太多技術上的失誤了。
◎兩票作品討論
151 異地嚮導(林、陳)
林:這個題材滿特別的。最近有很多寫新住民的作品,可是它不光是寫新住民,它還先寫了一個來自印尼的華僑。從這位華僑的回憶中透露出,他不只是和印尼人有著種族上的不同,還有宗教以及因為宗教而衍生出來的各種飲食與文化的差異。但印尼對於這位華僑而言還是有著一種原鄉的情感,因此當他看到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移工時,會產生特別的親切感,進而發展出了移工要逃跑而尋求他幫忙的情節。
作者在情節上的鋪陳滿具有張力的,原本以為逃跑成功了,但最後要抓回逃跑移工的人還是來了。雖然最後的結局會讓人嚇一跳,但因為有前面的鋪陳,所以可以瞭解印尼華僑、印尼工人,以及印尼幫傭這三人之間的連結,不會給人太突兀的感覺。
陳:主角是個印尼華僑,在印尼和台灣兩個地方都有生活過;而另兩位印尼移工,剛好一個碰到了比較好的雇主,另一個則是碰到了不好的雇主,正反映了印尼移工在台灣的處境,這是此次入圍作品當中比較具有現實感的。這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故事,但是作者找到了一個比較具有特殊身分的主角,因為多了這樣一個跨界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可以在小說中呈現出很多關於印尼的宗教習俗,甚至在印尼的食物上可以描寫得非常細緻,讓這篇小說變得更加豐富。
蔡:我不選這篇是因為主角郭維德,作為一位可以在兩種文化之間生存的角色,在這個故事中,似乎只是成為一個帶進家鄉味的工具人,負責帶給兩位印尼移工一個跟家鄉有關的聯繫。理論上,他應該要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連結阿蒂跟蘭娜兩位有著不同命運的印尼移工,但他卻沒有發揮他應有的功能,我覺得有點可惜。
006 十一點零五分,離開志學的火車(陳、蔡)
蔡:這個故事在講幾個年輕人離開校園以後,他們的人生發展不如預期。故事的主角過著普通上班族的生活,畢業十年,一切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表達出一種,明知道現在可能有些事情是錯的,但是卻無能為力,也只能這樣將就著過下去。我覺得這反映了一種世代的虛無感,尤其是年輕人,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是什麼,連掙扎都不知道要往何處施力的那種無力感。
陳:這類型的小說,通常會寫得比較長一點。作者用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敘述方式,雖然不是什麼創新的手法,但因為他只用了一點點,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卻不會太突兀。每個世代都會有他們的理想和失落,這也讓我覺得很感慨。故事裡面說到:「我是從那時候,我認命了。我接受我不怎樣的人生,不怎樣的工作。一帆也是,接受自己是糟糕的丈夫,和我一樣不怎樣的人生,不怎樣的工作。然後我突然間就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動力,覺得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從這邊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主角還是積極的。
我們大部分人都想聽勵志的故事,可是我們的人生基本上都是失敗的,都是很普通的人生。因為成功率那麼的低,所以才顯得成功是那樣的美麗。在一個小說裡面,在一個年輕人的心裡面,去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我覺得很不容易。我看了既震驚,又感嘆,卻也有一絲絲認同感。
林:我的看法是,它這篇小說想要強調我們都是普通人,而它的寫法也很普通,讓我感覺整體的表現太平淡了。因為像許多類似的作品,通常都會有一個對比,談他們年輕的時候怎麼樣,但現在卻變成另一種模樣,因而生出的感慨,讀者們也才比較能夠同理。而這篇所寫的,並沒有談到太多的變或沒變,而是生活就是這樣的平凡、平淡,我看不出來它時代上的特殊性。因為像這樣子的虛無感,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世代,都會發生。大家可能在某一段時間裡,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我不知道這篇作品更特殊的地方到底在哪裡?
蔡:文中有提到,楊在MSN上面透露自己想死,但沒有人當真。這個世代雖然是即時的,但這並不會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者減少冷漠。
林:不過它並沒有針對這部分繼續鋪陳下去,只是說有人想要自殺,但沒有人關心,傳達了「人生一切都很平淡,即便有人自殺」這種感覺。當然,這篇還是寫得相當中規中矩的。
陳:或許要寫成規模較大的成長篇會比較好看。
◎三票作品討論
204 最後一堂歷史課
林:作為科幻小說,這篇作品滿吸引人的,雖然它還是有不少現在科幻小說的架構存在。但是它最特殊的是,這故事是由一個虛擬的生命程式朔太郎來進行敘事,在故事的最後迎來這樣的一個轉折點,而前面也確實留下了線索,挺有意思的。敘事者身分的暴露,以及先前一些細節的鋪陳,我覺得是這篇最大的優點。
蔡:身分的暴露是它最後顯現出來的結果,但我覺得這個作者他的設計很精密,他描述了一個,當你人類可以設計出虛擬的生命程式之後,像是結婚的對象,居住的地方都可以是虛擬的,那人類是不是就已經不需要「真實」存在了呢?所以,人類有可能會滅絕,在人類經歷了浩劫之後,最後只剩下了這個朔太郎。這也是我覺得它最厲害的地方。當一切都變成是虛擬的時候,人與人的交往失去了情感和溫度,人類其實就如同滅絕了一般。
陳:我其實考慮了很久,原本是要刪掉這一篇的圈選,但最後還是選了它。我覺得這篇作品帶給讀者最大閱讀趣味的地方,在於最後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的敘事者是AI,這篇就是這個AI的回憶錄。我覺得它的故事情節大致上合理,但卻有一些顯而易見的破綻,像是人類建立起了對AI戀情的高接受度之後,人類會沒有後代的這個危機,不是可以預見的嗎?為什麼那麼多研究者都沒有發現,最後才被另一個研究生發現了?這應該更早、更容易就要被發現才對。
三位老師評論完所有的作品之後,開始進行第二輪的投票給分。每位老師可以從中挑選5篇,分別給予1分至5分(最喜歡的給5分,依次是4分、3分、2分和1分)。由於剛剛討論的過程中,在作品的評選上,有些老師被其他的老師說服,所以第二輪的投票給分不會受到第一輪圈選的限制。
4
8
5
12
6
投票結束,三位評審一致同意依照總分的高低決定作品的名次。
2019年林語堂文學獎得獎名單公告如下:
首獎:薛博駿 〈最後一堂歷史課〉 (台灣,台北)
貳獎:小 冰 〈異地嚮導〉 (台灣,新北)
參獎:林子堯 〈雲深不知處〉 (中國,上海)
佳作:魯一凡 〈西瓜〉 (中國,上海)
佳作:馮思穎 〈十一點零五分,離開志學的火車〉 (台灣,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