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有三,皆生於海——《神農本草經》
早上有人挑剛剛從山上砍下來的竹筍來賣,中午殺一隻雞燉湯吃,那是幾十年來沒有嘗到的美味!進城吧,到圓環去吃蚵仔煎、炒米粉。——《林語堂傳》‧林太乙
春分之後,寒食節即將到來。昔稱「春天潤餅文化節」的「閑情生活節」源自於林語堂於暮春的離去,本活動便是為紀念已然遠行的作家。
1966年,林語堂最後選擇卜居台灣,台灣說的是林氏的家鄉話,住在台北陽明山,鄰近居所有好友有錢穆、張大千、張群、蔣復璁等人,喜歡的食物有潤餅、炒米粉、蚵仔煎,興之所至旋即出發,立即品嘗美妙滋味。因此,林先生仿金聖歎的〈不亦快哉〉寫下〈來台二十四快事〉,描寫作家晚年的台灣生活,舒心暢意快活無比。
2005年著名美食作家韓良露(1958-2015)因其母親與潤餅的飲食記憶,協助故居考察潤餅的文化脈絡,經探查研究後得知,潤餅在閩南地區,因環境、食材及文化的轉換,各自形成不同的搭配與口感。福建沿海,多有將牡蠣包裹進潤餅的傳統,台南亦有將烏魚子及皇帝豆入餅之習。潤餅宛如一方宇宙,包裹山珍海味與當令食材,引領味蕾踏上山水間的旅行。
興會不可無詩酒,盛筵當須有肥蚝——蘇軾
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間,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來自長樂的蚌肉,與海濱一帶的蠣房。
——郁達夫
台灣因特殊的多元文化性,語言的互相借用轉化書寫亦屬常見,牡蠣常見的稱呼有蚵、蚵仔、蠔、生蠔、海蠣、海蠣子、蠔白、青蚵、牡蛤等,生長在淡鹹水交會處,也孕育珍珠,中藥甚至以其外殼入藥。芝山岩過去據稱為台北湖中之島(約2千萬年前,與台北盆地同是海底沉積之頁岩層及砂岩層,故至今芝山岩仍可貝類化石),也陸續挖掘出牡蠣化石,體積甚至長達40公分。
2024年林語堂故居,因修復再利用工程全面休館,團隊便收到各方詢問,2025年的潤餅呢?經多次的協商探問,友館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率先響應,與合作夥伴舒喜巷討論後,決定假其場地,辦理2025年的潤餅活動,並以該園的牡蠣化石為題,策辦潤餅分享會,讓這項食文化持續發光,藉此懷想一代作家,延續記憶中的味道。
2025年滋味略為不同,延伸出食的想像,讓五感漫遊春天,從自然汲取的文化想像,晉升為作家的家宴體驗,願與懂生活的人同享。
執行單位|林語堂故居、舒喜巷
協辦單位|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指導單位|東吳大學、臺北市文化局
2025閑情生活節活動系列
報名連結
展覽|4.1 Tue. - 5.18 Sun
春食.山珍海味:潤餅身世大揭密
內容|春天為什麼要吃潤餅?潤餅是春捲嗎?潤餅的靈魂是花生粉?芫荽?滸苔?
台灣習以為常的街邊小吃--潤餅,其實是家宴大餐?潤餅其實是富含營養的美味,包含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及蛋白質,最早的起源其實並非介之推,而與星宿有關。有關於潤餅的秘密一次說給你聽。
費用|買票入園即可參觀
地點|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環境|4.11 Fri 10:00
採集達人:生活野菜的認識與採集
內容|芝山岩位於士林,以其豐富的生態環境著稱,而潤餅的食材源自地域,因此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版本的潤餅。本次為潤餅分享會的前導活動,將由生態老師帶隊,帶領參與學員辨識生活周邊的食用野菜,透過五感的觀察與體驗,聚焦生活與自然的流動,實踐慢活樂活的宗旨,讓城市生活多一份滋味。
費用|免費,需事先報名
食事|4.12 Sat. 14:00
山珍海味·春食潤餅—芝山閑情分享會
內容|林語堂故居因著對林語堂的懷念,選擇其所喜愛的潤餅作為媒介,梳理出飲食的文化脈絡,歷年來許多的觀眾皆參與其中,為更多人講述自家的飲食故事。
2025年故居房舍整修中,因而轉至芝山綠園,與好夥伴舒喜巷繼續訴說食物的故事,並以海犡為引,帶大家享受春天的盛宴,品從山海而來的珍饈,嚐春日繾綣不息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