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預約
|
聯絡我們
|
贊助我們
|
ENGLISH
首頁
》
故居消息
》
林語堂文學獎
》
第三屆林語堂文學創作獎─散文﹝98年﹞
第三屆林語堂文學創作獎─散文﹝98年﹞
亝獎
作者
劉本科
作品名稱
玉米情結
作品內容
不知是玉米一直在陪伴著我,還是我一直在陪伴著玉米,好像從我記事起,我和玉米就有了一種五百年前的約定,在生生不息的漫漫長河中,相互不舍不棄于平淡而充實的淳樸歲月,形成一種雖不精彩卻又難以求得的契合。
玉米和我一樣,周身充溢了地地道道的農民本分,雖然心裏也有著過多的嚮往與期求,但更多的卻是對家鄉紅土地的堅守和維護,並在風雨中透著生機和頑強。玉米屬於鄉村田野裏最不嬌氣的植物,雖然它也需要肥料的給養和水潤的惠澤,需要農人的呵護和尊重。特別是在人至中年之時回眸和玉米一同走過的酸甜苦辣歲月,心頭掠過一絲悲涼和落寞的同時,更多的卻是親切與感動、依戀與慶倖。
我年幼時的玉米是蒼白中透著活潑的,因為那時的玉米正處於困難的大集體時期,物質的困乏,別說玉米了,就連人們自身都難於得到成長的有效供給,特別是人的靈魂的扭曲,簡直到了要和玉米分崩離析的災難地步。那時的玉米稀疏而單薄,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毫無生機,每逢秋日來臨,收穫來的玉米棰小粒微,讓人心涼如秋。而這時的我卻是歡樂的,幼稚的我還不能去思悟和感受玉米的深層意義,還不太懂得玉米與農民、與社會、與歷史的血肉聯繫,我只知不結玉米的玉米桔往往有著殊異的甘甜,那可是貧困歲月裏最讓我們小朋友心儀的上等美食,而且趕在玉米成熟之前滿地撿了稍大的玉米在地中央掘地起灶燒玉米吃,更是回味無窮的上等野餐又兼青煙繚繞的田野風情,正是那些看似可憐又無奈的玉米,卻成全了那個年代像我一樣鄉下孩子的渴望和憧憬。
及長,我在公社駐地上了高中,平日一般要住校,每週只有兩次回家拿乾糧,高中二年吃的主食,除了高粱餅子就是玉米餅子。就著鹹蘿蔔吃玉米餅子的歲月是艱辛的,大家平日把餅子放在布兜裏掛在寢室的牆上,每頓飯都是幾個人合夥用一個網兜盛了乾糧讓校伙房統一給熱一下,不但經過風化乾裂的餅子要吃,而且夏季時發黴的餅子也要吃,玉米餅子艱澀難咽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記得當時為了“改善生活”,同學們紛紛翹課去鄰近的磚廠窯頂上烘烤餅子,經過窯頂爐口細火烘烤過的餅子,表面酥黃香脆,內裏鬆軟透氣,那便是特殊時期的玉米帶給我們的特殊享受了。
高中畢業在家等通知書的日子是讓我最為難忘的,當時母親央求生產隊長讓我和另外一個大我六七歲的三元哥,負責看管村北那方上百畝的玉米地,隊上早就在那裏用四根木柱子紮起了一個僅能容下一張床的窩棚,我們兩人便在那裏紮寨安營風餐露宿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天。那時節的玉米好像已隨著來自京都的一股強勁的暖流開始茁壯起來,杆粗葉茂,鮮亮多彩的玉米纓子點綴其間,蔚然一片北方秋意漸濃時的青紗帳。其實我們的看管任務開始時並不重,長勢旺盛的玉米秸往往不甘甜,白天裏也就沒人來偷食,而夜晚就更沒有誰到這麼遠的地方來了,晚上我和三元哥悠閒地躺在已鋪了涼席的木板床上,天上是月郎星稀,地下是綠禾如林,沐濕潤霧藹,聽婉轉蟲鳴,一種融入大自然的清爽愜意漫溢而來,全然忘卻了生活的困窘與麻木。
只是到了玉米快成熟的時日,不但白天要值勤,晚上也要不時地巡邏一番,特別是每晚睡醒一覺後就會東南西北地聽一聽動靜,那分警覺就如同在執行一次重要的特殊任務。有次三元哥叫醒我,說看見兩個人影從西邊路口閃過,我立即毫無了困意,穿上鞋就隨三元哥貓著腰輕悄悄地循斷續聲音而去。借著月光驚見兩個偷情的男女在忘乎所以地疊趴在玉米地的地壟中,醉生夢死的呻吟聲切切傳來,一時驚得我全無了魂魄。三元哥示意我趴下不要出聲,他自個慢慢向前靠近,正在我的心緊張得快要崩潰時,只聽玉米葉子一陣嘩啦聲,原來那男女聽到了動靜起身跑了。回窩棚的路上,三元哥興奮地哼起了村野小調,那聲音在寂靜的暗夜裏傳得很遠很遠。回到窩棚後我睡不著,問三元哥:“為何不抓他們呀?也好向隊長請功領賞啊!”三元哥笑著說:“不是偷玉米的,抓他們幹嘛?”我又問:“那他們來偷什麼了?”三元哥神秘地說:“偷人呢,你大了就知道了,嘿嘿。”這段時日帶給我的記憶特別的深刻,雖然更多的是與玉米相關的其他事情。
後來,一張縣師範的錄取通知書讓我一步步走上了公職的道路,有了人人羡慕的一張城市居住證,但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歲月裏,應該說我並沒有離開家鄉,沒有離開家鄉的紅土地,更沒有離開家鄉的玉米。當時在農村不久就實行了土地承包政策,我家也承包了十幾畝責任田,每當節假日我就會回家幫工,那幾年我是全身心地體驗了土地承包後的那分忙碌和富裕。那時的我早已懂得了玉米的重要,懂得了它是魯西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糧食,也懂得了通過對玉米的深加工會帶來更多社會層面的巨大效益。為了讓自家的玉米不因家中缺少勞力而落伍,全家人老老少少齊上陣,沒白沒黑地侍候著已完全屬於自己的玉米。記得最難堪最受罪的活是給玉米防蟲治患,當時用的農藥是如今早已淘汰的“六六六粉”,沾在人的皮膚上就會起瘙癢的紅斑,但為了保證玉米們的健康,我和大哥時常會在夏季的三伏天裏,頂著火毒的日頭,穿著厚厚的長袖衫,一人背一個噴霧器,穿梭在高過頭頂的玉米地裏,飛揚的藥粉無孔不入地落在我們的頭上、臉上,甚而脖子中,經過汗水的摻和會更加令人奇癢無比,有時眼睛被汗水醃漬得疼痛難忍也不敢用沾滿藥粉的手去擦,加之寬大玉米葉子的邊齒也很不友好地拉傷著我們的手臂和臉頰,那分艱辛和痛苦至今想來還心有餘悸。但我和玉米的真正感情也是在那時日結下的,因為玉米們沒有辜負我的真誠和期待,把棒槌一樣金黃黃的玉米呈現在了收穫的季節,從此也使我體會到了玉米的真正魅力和無限風光。
魯西人早已告別了以玉米為主食的歲月,如今的玉米反而成了人們小麥之外的別一種享受,人們在玉米沒成熟之前煮嫩玉米吃,還把嫩玉米粒冷凍了當作酒店裏常年食用的一道可口的菜,收穫新玉米後樸實的農人還會趕緊碾了玉米麵煮粥喝,新玉米煮的粥總是特別的香甜,鄉下人也還會把新玉米麵當作禮物送給城裏的親朋好友,讓大家一同分享玉米的純真和清香。說來也怪,當年天天吃玉米餅子時感覺那是下輩子也不會再想的飯食了,可如今再吃玉米做的麵食時,卻又別有一番新奇和回味,特別是伴著香菜和辣椒調和的小菜,邊吃邊咂摸曾經的歲月,一股難以抑制的溫馨和感慨隨即襲上心頭,並從中離析出關於時空與變化、關於土地與鄉村、關於生存與玉米的哲思和昇華,而且從此也便更加懂得了呵護和關愛,懂得了珍惜和擁戴。
初秋時節,特意獨自走向玉米的阡陌,感受玉米的古老傳說和新奇故事,傾聽一番關於糧食的天籟之音,反思自我的每一分成長和得失,就會為腳下肥沃的泥土所震顫,當一分母愛的胸懷將你盡情擁抱,你的依偎和感激,你的守望和暢想,邊真切而堅定地定格了玉米的神聖和不休,這是智慧的玉米給予你的啟示,也是仁愛的玉米給予你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