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林語堂文學獎複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1年10月17日(日)14:00-16:00
地點:林語堂故居閱讀研討室
評審:邱常婷、盛浩偉、黃暐婷(按姓氏筆畫)
紀錄:張瑄庭
承辦:蔡珮琳
本屆林語堂文學獎成功收件326篇,含來信林語堂故居電子信箱與城邦POPO原創投稿兩個管道。歷經第一階段三位初審評審汰選,共計61件作品進入第二階段複審。
複審由臺灣知名小說家邱常婷、黃暐婷,以及衛城出版主編盛浩偉三位老師接棒評選,由於複審稿數仍多,先請評審進行第一輪圈選,基數為每位老師20篇。
◎複審第一輪圈選結果,共計37篇作品入選
編號
入圍作品
邱常婷老師
盛浩偉老師
黃暐婷老師
圈選數
002
我講的三個故事和一個結局
V
3
004
雇鄉獨白
1
006
一個男人的攝影史
010
最後的晚餐
029
孔雀感冒
2
034
致黃色大樓建築師
036
薩福薩福,親我一下
056
逃
069
踏破鐵鞋
076
午夜出租車
085
疊夢空間
086
懷胎
094
單人折疊
105
Yeah夏麗
108
遊戲終點
109
瞳孔裡最後的女人
118
捕鼠人
126
鏡中之鏡
137
保存期限
140
友誼便利店
144
垃圾
149
我逃學的那天
152
補習之歌
156
薩其瑪
159
牡丹二手書店
163
西濱大叔
167
嵯峨間
169
伴侶
185
退潮
191
座標
194
他與她的道路
196
有聲書
201
小香
202
夜巡
POPO
看人跑步的阿健
小狗
風吹來的人
接著邱常婷(以下簡稱邱)、盛浩偉(以下簡稱盛)二位老師一致推舉黃暐婷(以下簡稱黃)老師擔任本次複審會議的主持人,首先討論入圍稿件整體印象和評選標準。
◎作品整體印象與評選標準
黃:這次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小說,而且很多國外的參賽作品,以中國大陸居多,也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有很多中國大陸鄉野故事,讀起來很奇異,語言味道也和臺灣完全不一樣,滿有意思的。有些東西和情感可以超越地域限制,我讀起來也很有共鳴。
邱:這次很多中國大陸作品有某種相似性,它們呈現一個小人物或特殊人物的生命經歷,寫作方式和文字氣味與臺灣不太相同,一開始讀起來很動人,但篇數一多就會感覺重複性太高。
有些作品則以大量瑣碎的人物對話去建構劇情,鋪陳日常,文字用詞也是比較淺語,並非說這樣不成功,而是接連讀到好幾篇,到後來會有點麻木,所以當有更隱晦、更詩意的作品出現,又帶有一些很具說服力的概念和情感時,我讀起來就會覺得很驚喜。我一開始其實圈選不到20篇,有些作品我比較沒有被說服,所以接下來討論若遇爭議我就不會太堅持要讓它入選。
盛:我每一篇都有評分,給分從60分到80幾分都有,我本來打算某個分數以上再圈選它,但會不足第一輪20篇,所以就往下取,以致後面幾篇的分數都差不多,如果選其它篇也可以,之後會就這些水準相近的作品兩兩討論。
就內容來說,中國大陸參賽者的套式都差不多,尤其整篇佈局的節奏,什麼時候講到過去、家鄉,然後開始談自己的故事,這種結構看多了會滿明顯的。我們評中國大陸來的作品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就是因為我們平常在臺灣的文學獎不常看到,所以會覺得新奇,但因為很大量,久了後也會變成它們的缺點。
我個人比較偏好對現實有敏感度的作品,中國大陸也會發生一些當前的社會問題,例如有寫補習業的,特別是有好幾篇香港的作品。針對當下某一個事件用文學做出回應的精神,無論這個嘗試是好或壞,只要它的作品沒有太大的缺陷,我都會給予鼓勵。這次題材上有滿多是要致敬一些經典的作品,像是三島由紀夫、卡爾維諾等。另外,我也覺得很多篇有幾位臺灣作家的影子,語調敘事很像,可能有滿明確的效法對象。
以下由票數多的作品開始,請評審就各自圈選的作品逐一講評。
◎三票作品討論
002我講的三個故事和一個結局
黃:這篇在敘述上有氣氛,讀起來也有畫面,但我覺得整篇小說的比例沒有調配得很好,前面鋪排很多,方樓的描寫也很詳細,中間還有留一點伏筆,但到了第三節,揭曉父親真的藏身在方樓之後,就匆匆結束了,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
邱:這篇是用小孩的視角在說故事,作者的寫作意圖很有意思,但結尾的處理讓我覺得太平淡了。通篇平鋪直述,使用的語言也比較簡單,很貼近兒童的感覺,但到了第四小節就是一個非常短的「若干年之後」,有點太匆促,我已經很久沒看到這樣的小說筆法了。
盛:這篇缺點很明顯,但可能被放在第一篇所以大家印象比較深。我覺得這篇跟《雇鄉獨白》的水準差不多。
006一個男人的攝影史
黃:這篇是我心目中的前三名。寫得很內斂、很壓抑,但又非常具有張力,而且很溫暖,把攝影師對他同學不明所以又無法描述的感情寫得很好,情節也很流暢,很多段落和對話我都很喜歡。比如攝影師跟他同學說結婚時可以來找他拍婚紗照,但當他同學真的帶著未婚妻出現、給他喜帖時,他那種慌張的心情;又如學者來做口述歷史,年老的攝影師提及早期常拍他同學、很喜歡他,學者馬上打斷攝影師,說談私人感情對他的家人不好,接著把話題引到另一張照片的攝影技巧上,轉得非常輕巧。
結尾也收得很好,主角去看對面年輕世代的同志攝影展,看著一張男人擁吻的照片,說拍得很美,他很喜歡,那張照片叫「三人」,除了照片裡的兩個男人之外,也把攝影師給包含進去。這樣一路堆疊下來非常有力量,我能感覺到整篇小說充滿感情,作者對他所寫的人物是懷著愛意的。還有一點,小說的敘述主要是中文,但跟臺語的對話、攝影師內心的臺語獨白結合得不錯,味道很對,完全沒有斷裂感。整篇小說在各方面都很成熟。
邱:寫上一輩甚至是上上一輩那種內斂的情感,既要壓抑,又要讓讀者好理解,我曾經嘗試想寫這樣的作品,所以知道它真的很難下筆。你一開始在讀的時候不會立刻就看到它想要講的主題,它會從一些比較細小的文字敘述去暗示你,例如「柯萬年的身體比例很好,跑步的姿勢很好看,像一頭豹」的這種視角,主角看待他拍照的人物的目光給我一種很真摯的感覺,像是用一種很平實、很緩慢的鏡頭來敘事。
結尾的部分我也滿喜歡,用不同世代的作品做一個對比,也是一個觀看角度的改變,簡單卻動人。裡面很多細節就像同志電影或小說會出現的橋段,例如妻子開始懷疑主角為什麼一直出去拍照,但寫起來又不會讓人覺得落入俗套,所以讀的時候你很快就可以掌握它準備要寫什麼了,但它表現出來很內斂、柔和,形成一種讓人讀起來很舒服的步調。
盛:優點的部分兩位老師都已經講評了,我也同意這篇的水準和結構可以直接進入決選。但我覺得它有一點小缺陷,例如第二句說「得過普立茲獎」,普立茲獎是新聞或出版業的獎,它應該是要講「普立茲克獎」,那個才是建築的獎;以及有些臺語的地方想要用正字去寫,但有些地方又用到口語的俗字,小破綻雖然明顯,但我覺得後面的鋪排是動人的。通常寫同志題材的作品都一定是發生在臺北或相對現代的都市,但這篇提供另一種可能的視角,可能是本土的、是塵封在歷史中的,我覺得作者體察到這樣的題材其實滿敏銳的。
185退潮
黃:這篇故事很簡單,語言很乾淨,可以感受到作者很誠懇地在講故事。小說的時間跨度很長,大概二十年,在敘述之中緩緩流動,很有畫面感和氣氛。這篇有個特別之處,就是作者很會速寫人物,即使跟主角只有短短的交會,人物形象也很清楚。比方在醫院外面行乞的盲人,黑人圖書館館員跟他的兒子,簡單幾句話,就讓我腦袋浮現那些人的樣子。他不寫他們的長相、外表,而是寫他們的反應、他們說的話,我覺得作者在速寫人物這一塊抓得滿好的。
邱:這篇對我來說也很像在看電影,作者有些意象是跟水有關的,我覺得很不錯,讀到後面有種要被淹沒了的感覺。而倒數第三段,描寫冰雪世界和他做的那個夢,我覺得非常富有詩意性和象徵感,讀到這邊已經可以感覺到要讓結局到位了,後來也真的都匯流在一起。
盛:這篇我的分數不是給最高,但我覺得它在整批作品中滿突出的。但就形式來說,它不太讓人物講話,算是在所有作品中人物對話最少的,它是一個全知觀點的敘事者,好像幽幽地在講整個故事的進展,最後帶到像夢、冰雪的場景,形式和故事內容彼此有搭配,描寫和文字也非常具體而動人。
196有聲書
黃:這篇是我心中的第一名。整篇非常哀傷,又非常深情,寫得非常動人。雖然是以香港為背景,但在寫主角被抓進精神病院、被刑求要供出名單那一段,以及拔掉牙齒、戳爛牙齦、拔掉指甲這些畫面,讀起來十分怵目驚心,我忍不住就投射到臺灣自己的威權歷史。
這篇小說強度非常高,情感很滿但也很節制,從頭到尾都沒有失控,沒有跳出來批判政府或控訴什麼事,而是慢慢道出他們過去發生的事情,曾經的抗爭以及現在的狀況,閱讀的時候情緒也跟著起伏,是成熟度很高的一篇作品。
邱:我一開始就被吸引住,很好奇要怎麼用「有聲書」這個概念去寫它要寫的主題。其中會一直搭配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小說《一九八四》的內文,我覺得太合適了,讀起來真實性很強,但又有反烏托邦跟科幻色彩,有些文字的呈現會讓你懷疑這真的是現實嗎?但讓人最不安的是它是事實。
這篇對我來說是具有設計感的,閱讀時明知道裡面有一些細緻的編排,它只是一部小說,但你仍然會被打動。我讀到結尾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作者用有聲書去貫穿整個故事,讓錄音成為能夠記憶一切的工具,這是我沒有想像過的。
盛:我覺得這篇的設計感和強度都很足夠,最厲害的是它在寫的東西其實張力很大,比方說寫到做愛,最後其實是在治癒一個創傷,或者主角在中間被刑求、被拷問的細節,我覺得值得鼓勵的是沒有把這些東西變得立場先行,或是很平面的去看待它的善與惡,而是真的有把這裡面每個人的掙扎都寫出來,又用有聲書這樣的意象去統合整個故事,告訴大家裡面人物所做的這一切可能遊走在模糊邊緣的行為,其實是在極權底下被迫、不得不這麼做的設計。
◎兩票作品討論
029孔雀感冒 (邱、盛)
盛:我讀起來會想到三島由紀夫的《孔雀》,也是對孔雀的美有一點點迷惑,然後進入到精神混亂的狀態中,小說的結尾也是有一點超現實,這篇我覺得也有一點這樣的味道,但它跟現實卻是有關的,想要講的是中國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
我覺得它的好處也是壞處,就是整篇讀下來會有非常迷幻的感覺,文字常常讓我困惑該不該相信它的敘述,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敘事者的精神有點問題,你就會好奇這到底是他的幻想?還是現實?我自己是滿喜歡這種感覺的,但另一方面也會覺得這樣子有一點取巧,因為它其實帶有想批判現實、回扣到現實的部分,可是用這種迷幻感,可以避掉很多現實需要描寫或交代的地方。
邱:這篇寫動物也會抑鬱、會自殺的部分,讓我想到李璐《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寫到給動物吃百憂解,我好像間接地更了解這篇小說想要描述的內涵。
作者對孔雀和動物園的描述是用很慢的速度一點一點說服我,後面兇殺案的出現太戲劇性了,我本來很猶豫,但看到結尾的時候好像又被說服了。中間雖然有一些很俗的描寫,比如母親的吵鬧,或太戲劇性的轉折,比如王亮的死亡,但它整篇都維持在特定的節奏感當中。結尾乾淨俐落,動物園像是一個隱喻,可能是人的內心、精神狀態,或是整個社會,結尾讓我滿揪心的,但對比前面比較俗濫的情節,我覺得好像有兩個不同作者在寫。
盛:中間的線岔出去,但最後是有收回來的。
黃:文字有氣氛,只是我在看這篇的時候覺得有些地方有點違和,主角的情緒反差很大,雖然主角的設定是有一些精神疾病,但我覺得這好像是作者沒有跟角色維持好距離,比較像是作者自己的投射,例如主角怎麼突然哭了,會讓我很困惑,她對人的反應明明一直很淡漠。
邱:可以理解暐婷所說的違和感,但是讀完之後,你就會回頭去推敲它的安排,原來是有一些意義的,所以當作者的意圖出現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它跟主題是有扣連的。
盛:我覺得作者有點一廂情願,確實跟他的角色有點在同樣的頻率裡面,有點封閉和憂鬱,主角的內心可能百轉千迴,他自己知道什麼,但並沒有要把這些細節寫出來說服讀者,但讀到後來會覺得這種怪異好像是可以被整合在整篇的氣氛中。
034致黃色大樓建築師 (邱、黃)
黃:這篇的敘述口吻很有意思,我有被一些奇怪的笑點打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刻意營造荒謬、好笑的氣氛,我也滿喜歡最後一段的說話方式。這篇小說不管是敘述口吻,氣氛,或是邏輯,都有一種翻譯小說的味道,我也同意他有卡爾維諾的感覺,我個人是喜歡這種調性的。
邱:我選這篇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我真的被它取悅到了,尤其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一直被它的文字挑釁,裡面預設的讀者跟真正的讀者之間的關係,會讓我一直思考。我也滿喜歡它的結尾跟腔調。
盛:我跟兩位老師相反,對特別想耍小聰明的作品沒有什麼好感。它表面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取悅完然後呢?像剛剛講卡爾維諾,他其實還是有對閱讀或書寫這件事情做反思,但這篇會讓人覺得雖然有趣味性,但是不是也只有這樣了?當然不否認這篇在完整度和意圖的達成上也是可以進入決選。
036薩福薩福,親我一下
根據2021年林語堂文學獎比賽辦法中徵文資格(二)所述,「作品須為個人之獨立創作,並未曾於海內外報刊、雜誌、網路以及各類媒體發表過。」經查此篇已在網路上公開發表,直接喪失參賽資格,不列入評選。
056逃 (邱、盛)
盛:這篇會是我的前三或前五名。我覺得很像甘耀明,很像六年級新鄉土小說家寫本土的題材,帶有一點魔幻寫實,但這篇的題材又是在講蒙古人,不是臺灣既有的族群,不過確實可能有這樣小小的族群在臺灣。作者的內心世界架構很大,一開始的敘事觀點和故事結尾有合在一起,雖然故事有點悲傷,但它有處理到為什麼這個人的敘事觀點可以講這些超越時空或很像全知觀點的事情,整篇充滿炫技,我也有被炫到的感覺。
邱:我覺得它很漂亮,我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這篇小說,但我認為它所綻放出的光芒不容錯認。作者有高度成熟的文字功底,整篇讀起來和其他所有參賽者不一樣,光是文字的詩意就足夠動人了。但作者不是毫無章法的,這個外祖母還有那個做火藥的人以及敘事者我,隱約串起了一段故事,不過後面我沒怎麼看懂,為什麼那個敘事者我會死?
黃:這篇文字風格很文雅,漂亮的敘述很多,但我覺得情節好像沒有講清楚,留下不少謎團。我不太能理解小說的時空關係,以及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盛:我自己會理解在它要敘述的東西裡面,各種時空是壓縮的,它的時間不是一條時間軸的展開,而是在這個切面上同時有著這個當下跟多少年前、多少年後,不同的時空匯聚在此。可能是因為敘事者就是被墮掉的那個女孩,她已經死掉了,所以她最後說「走進曠野底下,被外祖母草草埋葬」,她是以一個在不同次元的鬼魂在看著這一切,所以如果它的敘述比較沒有那麼縝密的邏輯,畫面或片段這樣拼湊呈現,我覺得就沒問題。我是沒有那麼細究它的情節,但它文字的光彩我覺得是可以選進去決審的。
069踏破鐵鞋 (邱、黃)
黃:這篇結構和故事基本上中規中矩,我本來期待作者多寫一點皮革製造的技藝,但只有前面比較詳細,後面都圍繞在偷情的故事上,就變得比較普通,而且也可以預期故事走向。
邱:真的是中規中矩,有一個很清晰的主題,人物描寫也還算立體,但我並沒有特別喜歡,整篇並沒有大問題,相比之下可以選,但並不會特別吸引我。
085疊夢空間 (盛、黃)
盛:我覺得這篇讀起來很妙,它寫得並不算好,但會一直想要看下去,很像在看連載很久但都不完結的漫畫,每次看到都會罵,但你還是想繼續追,看它到底要怎麼解謎,我會選這篇的魔力在這邊。
它的好處是不像一般的短篇小說,可能會在一定的規格裡面把它的設定、前因後果的設計都交代出來,這篇沒有交代,它就是做了一個夢,然後就開始劈哩啪啦,我覺得讀起來是有趣味的,最後的結尾也不錯,它沒有真的告訴你謎底,可是又默默地講了這不會是一個太好的結局。但這篇的缺點也很明顯,跟一般熟悉的短篇小說相比,它的說服力、細節描寫都不夠細緻,情緒轉折比較生硬,但很奇怪,你就是會想要讀下去。
黃:我讀的時候也覺得很有意思,透過主角、男人、男孩三個人的夢境,一層一層去掀開五年前發生的事。有些夢境不一定完全暗示現實,但很有剝洋蔥或是疊積木的感覺,你只能跟著作者的敘事走,毫無招架之力。最後結局並沒有解開丈夫究竟在哪裡,可是它的收尾畫面很漂亮,讓人留下一點懸念。
邱:這篇好像在追逐著某個真相,但過程還是讓我有一點困惑,它裡面有提到夢為什麼會交疊嗎?我覺得這篇應該是一個比較奇幻的作品,但就會讓我想要知道它是如何設定的,如果沒有的話,我就會問為什麼?但後面也沒有一個答案,我充滿了困惑。我覺得如果你要把夢放到小說裡的話,仍然應該要服膺小說的規則。
118捕鼠人 (邱、盛)
盛:我覺得後半段好像陳栢青寫的,思路很像。這篇滿有趣的,但缺點也很明顯,這個捕鼠人的設定本身不強,為什麼捕鼠這件事情可以這麼神?它的描寫沒有把這件事情厲害之處寫出來,有點像是拍電影某個情節需要音樂渲染,讓觀眾情緒起來,可是音樂做得不好,所以觀眾就沒有共鳴。
讀起來有點像駱以軍早期在寫《紅字團》的那種感覺,有一個神祕的職業,幾個混混的哥兒們在那邊鬼混,最後發現人生有一些空虛、有一些領悟,很像這種節奏或調性。我讀完是滿喜歡,但它不足的地方也滿明確的。
邱:裡面有一些很像論文那樣理性的論述,我最近還滿喜歡看這樣類型的文字,我會想它是不是要做一些哲學思想上的辯證,但裡面又有一點科幻,最後感覺是在寫捕鼠人,但其實在寫的可能是人類跟社會,它一層繞一層,裡面還有提到一些很像在講故事的故事,感覺作者又拉遠了寫作的距離,變成他在評論他寫作的東西。
我在讀的時候會想老鼠跟人的關係,或者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人?裡面一直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最後老鼠也變得很不像老鼠,「鼠王」這個現象實際上是真實存在的,用這個實際存在的東西,又要去寫一個好像很超現實的劇情,比如說老鼠會跑回來憑悼他們的國王,我會覺得這應該是作者想像的吧,這應該不是真的,但他描述的這些東西滿有想像力的。
黃:我跟常婷剛好相反,說理的部分對我來說是個阻礙,讓我比較難進入故事。小說呈現的手法有一點科幻,但它出現的方式對我來說有點突然。
盛:它會讓我聯想到駱以軍或陳栢青的部分就是他們的作品都有一部分會用這種很哲思的方式呈現,其實是用辯論來開展情節,尤其是故事可能沒發生什麼事,但在這樣的手法之間就把敘述轉到接下來的故事那條線去,不過這類作品好的地方在於他們在描寫故事的「實在」的東西,比方說畫面、人物、情節,是做得很足的。這一篇的缺點就在它描寫「實」的部分是不足的,像是捕鼠人這個職業,或是像突然就飛起來了的橋段,其實是沒有辦法說服人的。
144垃圾 (邱、盛)
盛:這篇在寫香港,故事本身四平八穩,議題的部分也很明顯,沒有太晦澀或需要過多詮釋的部分。我選的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香港的現實,選用共產黨其實不利宗教,終究還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但又名為共產黨這樣的概念,裡面有隱隱約約矛盾的衝突存在,想要給香港的東西一點點鼓勵。
邱:開頭殘破的神明形象很吸引我,裡面有一些時代變遷、信仰變遷的隱喻,人不能再信仰神靈,要信仰「其他的東西」;神明跟人一樣,好像有某種性格存在,裡面也一直提到這些神明跟死去的妻子模樣的相似性,我覺得作者有做一些神性跟人性關聯性的描述,我可以看到他花的一些功夫琢磨,比如說他不只是單單說榕樹被砍掉,榕樹死了,他也說榕樹裡面如果有某個精靈,它也死了。而最後和標題也相呼應,到底什麼是垃圾?可能對現在的香港來說,是裡面的那些人,是那些神像,也是神靈跟信仰,好像有多重的意義。
黃:我覺得這篇有一點意念先行的感覺,它已經畫好那個框架了,所以可以預期故事的走向。而且情節比較少變化,大部分都是老人們在唉聲嘆氣,讀起來有點沉重。整體來說沒什麼新意,跟另一篇《有聲書》相比,層次感顯得比較弱。
149我逃學的那天 (邱、盛)
邱:這篇描述年少的煩惱跟困境,有些地方的描述是很詩意的,有時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文字,比如說「有一種語言就要消失了,只有一個人會說……我也覺得這件事比一個人要考高考重要得多。」或者主角與父親在舞動的人群裡面慢慢走遠了,那一段很美,有打中我。我也很喜歡一些突然跳出來的描述,像是主角說有一個電風扇開始轉動的時候,機械的風一吹過那個女生的臉,他就有印象,忽然認出了她,他們說那個女生是在一個飯店工作的大學生,客人吃燙的東西他們就要調整風速什麼的……我覺得這些描寫很細膩,文字氣味跟其他的作品不太一樣。前面是一個有光線、有色彩影像的故事,到最後忽然燈就慢慢暗下來了,結尾有一種很純真的感覺。
盛:除了它的細膩和詩意,對話也很有巧思,裡面的對話其實是沒有對上的,比如主角跟父親的對話,看起來不在同一個頻率上,但他們彼此都知道彼此話中有話,你會覺得中間有個空白,值得去玩味他們彼此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可能父親想要若無其事的開頭,孩子想要單刀直入,然後父親又技高一籌地說我不會對你媽媽講,我覺得這篇對話寫得太好了。
我們寫對話常常是說一句接一句,但這裡的對話邏輯很跳躍,其中的節奏、詩意、話中有話處理得非常好。如果要指出這篇比較吃虧的地方就在於,圍繞著家庭的事、逃學的事,一個青春的心靈在大人世界的狀態,這樣的主題可能太普遍了,但它的呈現是好的。
黃:很多段落寫得很漂亮,很美,不過有些地方也有點隱晦,好像摸到大人的一些什麼但又沒有,讀起來朦朦朧朧的。
盛:我覺得即使你不知道詳細的原因來由是什麼,但你至少知道有這件事,因為這篇的敘事者是一個小孩,他也許就是被這樣告知,某種程度上這篇成功也是在此處,有時候小孩子也不是這麼清楚世界的規則是什麼,但大人這樣告訴你,你就接受了,承襲這樣的說法,也許要到很久之後才會發覺事情的真相並不是如此,它就是存在那個朦朧的感覺之中,沒有想要跳出來解釋這些事,我反而覺得是好的。
152補習之歌 (盛、黃)
盛:這篇就是平穩、平順,選題吸睛。它回扣中國的現實,模式也算中規中矩,並不出人意料,可是我覺得作者很快就接上了當前現實的議題,所以想要給他一個機會。
黃:故事很流暢,讀的時候有一種荒謬的感覺,不過不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就覺得好笑。人物之間的對話寫得很有趣,互動也很自然。我覺得這是只有中國大陸才寫得出的幽默。中國限制很多,我本來以為禁止補習只是作者想像的主題,查了才知道中國真的禁止補習,所以這篇其實是非常寫實的小說,但因為不能批評政府,所以改用幽默的方式來表現,這也是一條路。
邱:這篇的主題太鮮明了,就是主題選得好,但其他沒有特別吸引我的地方。
163西濱大叔 (盛、黃)
黃:這篇感情很足,渲染力強,感覺有部分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經驗,深刻度有點不一樣。而且一看就是臺灣人寫的,不論口氣或情景都有很親近、很熟悉的感覺。
盛:但我覺得這也是它的缺點,太寫實了,寫實到有點像紀錄片或散文,有點平淡。我當初選這篇也是因為很有臺灣味,臺灣的作品很少會這麼真實地把各種交通路線、健保多少錢都寫出來,看到這個會覺得很親切,但它最後的結尾卻是那種爆料型臉書社團的網友貼文,這又太直接了。
邱:我讀這篇時有一個疑惑,它的敘事者明明是我,卻用第三人稱,敘事觀點一直跟在他爸身邊,那個說服力其實會降低。我覺得最好還是給主角取一個名字,不要一直用「他」。
169伴侶 (盛、黃)
黃:這篇故事很有意思,寫得很有感情,很寂寞,又很恐怖,有一種病態的美感,層次很多,情感也十分細膩,我個人很喜歡。
盛:以故事性來說這篇很完整,想要呈現的東西很明確,丈夫對於死掉的妻子的愛,他想要讓妻子重生,解法是一個人造人,故事很哀戚,張力很明顯。但我覺得有一個小缺陷是,前面是充滿懸疑的鋪陳,後面解釋謎底卻是人造人,有點像是作者掰不下去,最後用一個科幻的結尾來結束這個故事,因為前面其實滿寫實的,轉成科幻有點突兀。
作者是有埋一些小線索,像是不會變老、變老是值得開心等,那明顯是想要仿造機器人的思維,你看完結局再去看前面部分就會知道這是他鋪排的線索,可是第一次順順讀下來的時候,不會預期最後走向科幻,有點太牽強,他想講的這個故事的原型好像可以有更好的呈現形式。
邱:作者要去思考在現代的科幻小說當中,要怎麼把這樣的題材還是很有新意的寫出來。這篇對我來說沒有什麼驚喜感,我看到後面是人造人的時候感到有點失望,相較之下,這次參賽的作品中還有其他游移在文學跟科幻類型之間的主題會更吸引我,這篇揭露後面女主角的真實身分,對我來說有點太想當然爾。
191座標 (邱、盛)
盛:這篇引經據典,光作者讀這麼多書、引這麼多詩句就有讓我佩服到,我不會覺得他是在賣弄,而是真的有點內涵。這篇很難得在講跨國界的故事,主角講中文,太太是韓國人,彼此溝通又是用各國的語言,頗有點詩意,就整個設計、發想、執行這點,我會給它一票。老實說故事並不特別有新意,妻子消失到最後找到謎底,但它的敘事一層一層把事情揭露的過程,節奏抓得很好。
邱:這篇的懸念做得很好,我是真的會去想為什麼妻子失蹤了?也很有畫面感。作者引用了很多詩,以文字來說這些其實不是他寫的,雖然跟小說是有關的,串接也很好,但我覺得比例有點失衡。裡面有些句子其實滿有意思的,但文句有點破碎,段落有時候很長,有時候只有一句話,有時候空一大段,試圖用這樣的方式去營造很大的轉折,但會讓我在閱讀時產生干擾。
黃:這篇文字很漂亮,小亮點很多,但我覺得小說大部分是靠這些漂亮的文字和豆知識在支撐,整體架構稍微鬆散了點,有很多反思和說理,情節比較少,最後在一團朦朦朧朧的情境下結束,文青氣有點重。浩偉提到引經據點,我覺得這比較是作者在講話,而非故事中的哲學系教授,是作者在展現自己豐沛的學識。
194他與她的道路 (邱、盛)
盛:這篇情節其實沒什麼東西,但可以寫這麼多字,又不會讓你覺得在填充字數,把整個詩意的氛圍感受寫出來,文字很美。它用兩線在講他與她的道路,有種神秘的效果,把它當成兩個故事在講,可是這兩個故事又是在講同樣的事情。
邱:乍看之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但整個結構很有意思,因為它的排列順序,還有敘事的方法,好像隱隱然有關。這次所有參賽作品中的科幻類型,這篇是比較可以打動我的。
一開始這個「他」有屬於他自己的故事,最後上了太空,慢慢融合進整個宇宙之中,他的生命從此分成兩個部分,他最後變成一個不是真正的人的存在,但他還是存在,這裡出現很哲學性的思辨,比如說人可以如何存在?假如在外太空,我們被黑洞吸進去,我們會不會又變成另一種存在?讓我聯想到電影《星際效應》。最後他聽到來自回憶的聲音,再次回到璀璨的銀河裡,接下去就是「她」,這個「她」是一個生命的開始,而前面這個「他」是一個生命的結束,兩個故事又變得好像有頭尾相接的關係,我覺得還滿詩意的。
黃:文字敘述是有畫面的,但情節很少,而且寫得很隱晦,我不太能確定這兩條敘事線分別是怎麼樣的時空關係,有沒有對應。閱讀時我沒有定錨點,對這篇沒有特別感受。
201小香 (盛、黃)
黃:這篇故事很簡單,語言流暢,讀起來很順。雖然主題不偉大,卻會勾起人成長的回憶,比如被同學欺負,犯過一些錯,講過傷人的話,看不起比自己弱勢的同學⋯⋯等等,讀起來非常親切,很容易會被打動。
盛:這篇就是四平八穩,沒有哪裡不好,但好像少了一個成熟感,短篇小說追求在一定的規格內說故事,可能都講求俐落、成熟,無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或者情節、語言的描述上,但這篇很像在網路論壇上就可以成立的故事,要說它是小說也沒問題,但可能就少了一點成熟俐落感。感覺起來作者應該滿年輕的,可能大學剛畢業,有一點點社會歷練,回過頭去寫自己類似的故事。
邱:我本來其實有想選這篇,它可以說很普通,但情感很真實,尤其那個敘事者我的情緒的轉換,他對於小香本來可能是不想有任何關係,後來慢慢因為小香對他的影響而改變,最後又擴及到他跟他的家人的互動,這部份我覺得滿動人的。
因會議時間有限,一票作品僅就老師印象深刻的部分進行講評,不再逐一討論。
◎一票作品討論
004雇鄉獨白 (邱)
盛:做為小說來讀很有趣,但它的缺點就是除了有趣好像沒別的了,它就是一個殺手揭露過去身世謎底的故事,好像隱隱約約有對現實的批判,但好像又沒有,我覺得表面下好像沒有什麼東西,這是我沒有圈選它的原因。但就小說本身的完整度,我覺得它跟另一篇《我講的三個故事和一個結局》各有千秋。
邱:這篇文字不俗濫,所以會一直吸引我看下去。我會選它是因為覺得結尾很有趣,它前面極力營造一個收債人寫實的生活,但後面轉為超現實,從寫實的表象到不真實的情節,很像電影般有餘韻的結尾,似乎有某種隱喻存在。
它的寫作方式帶給我的畫面讓我想到畢贛的電影《路邊野餐》,有一些留白,還有一些細節的描述,讓我覺得好像真的呈現在我面前。
黃:或許是敘述方式的關係,小說確實有一種氣氛在。但我不太懂它的結尾,前面線索不夠多,我不太能理解最後是什麼意思。如果這是長篇的一部分我比較可以接受,但作為短篇小說,我覺得處理得不夠俐落。
盛:處在故弄玄虛與真的有冰山的界線之間,我很難判斷它底下是真的有冰山,還是只是虛晃一招而已。但如果大家對《我講的三個故事和一個結局》也有一些批評,我會想讓這篇也進入備選名單之中。
076午夜出租車 (邱)
邱:我看了三次後才決定要選這篇,因為故事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很平淡,沒有太多轉折,但我覺得它捕捉到了一種「夜間的片段感」。你在搭出租車時,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又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的那種感覺。在讀小說時,你會預設後面有一些複雜的轉折,會有刺激的回馬槍,但實際上就是很平常的一夜。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有點失望,但後來覺得這種失望其實毫無必要,這是一篇捕捉靜謐感的小說,很像夜間的一個小冒險,像是有什麼事要發生,卻又什麼都沒發生,它抓住了一種日常的氣味。
109瞳孔裡最後的女人 (黃)
黃:這篇的主題很特別,講一個行刑隊隊員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裡面行刑班的細節寫得很詳細,也有表現出創傷後的陰影。相較之下,退伍後的生活就寫得比較倉促,轉折力道有點不足。
137保存期限 (盛)
盛:我初讀時還算喜歡,也是比較有臺灣感,但後來覺得死了太多人,情節安排有點太過,作者想要把保存期限弄得很詩意,最後結尾說「有些事情的保存期限是永遠」,但我覺得沒有做得那麼漂亮俐落,有點可惜。但這篇呈現對過去不可挽回的錯誤的愧疚感這個主題讓我印象深刻。
167嵯峨間 (邱)
邱:這篇滿完整的,前面有伏筆,後來慢慢揭露主角們的目的,中間又談論到很多與死亡有關的事情,裡面有些很哲學性的討論。對於泰山那個地方的描述很真實,我沒有去過,但我好像可以透過文字看到那個景象。節奏很從容,一步一步該走到哪個地方就走到哪個地方,不疾不徐,結尾也寫得很漂亮。
黃:殺人手法的利弊寫得很詳細、很真實,感覺作者應該有做過一點研究。不過殺人契機對我來說沒有很強烈,感覺上把人的感情寫得比較簡單一點。
盛:寫得有點太隱晦,也沒有在情節要處發揮作用。
POPO看人跑步的阿健 (盛)
盛:這篇寫外籍移工的題材,它的情節設計有點太想當然爾,人物太刻板,太煽情了。但選題是值得鼓勵的,只是以小說而言還要再加強。
POPO小狗 (黃)
黃:這篇小說其實很奇怪,讀起來毛骨悚然,最恐怖的是敘事者就是患者,你沒辦法全然相信敘述者所說的話,但也只能透過他的視角來拼湊故事。作者維持著一段距離在寫小說,敘述者失控,但作者沒有,他把恐怖的氣氛跟敘述者那種斷裂、跳躍、破碎的思考表現得不錯,只是這衝擊我對短篇小說競賽的認知,我覺得好像還是要有更全面的東西。
邱、盛:比較輕小說感。
◎最終入圍決選圈選名單
經評審決議,獲得三票以上作品直接進入決選名單。
兩票作品中,〈踏破鐵鞋〉、〈西濱大叔〉原投票之評審均選擇放棄,故無法進入決審;一票作品〈嵯峨間〉經邱常婷老師力薦,另外兩位老師亦同意,納入決選名單中。
最後共採計18篇如下:
004雇鄉獨白
029孔雀感冒
034致黃色大樓建築師
056逃
085疊夢空間
118捕鼠人
144垃圾
149我逃學的那天
152補習之歌
167嵯峨間
169伴侶
191座標
194他與她的道路
201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