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友善連結|隱私權保護政策 | 網站導覽  © 2016 林語堂故居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Survision Intermedia
  線上預約 | 聯絡我們 | 贊助我們 | ENGLISH
 
 
  首頁 》 關於林語堂 》精選編章
論幽默感

論幽默感

作者:林語堂
出處:《論語》第三十三、三十五期

"one excellent test of the civilization of a country I take to be the flourishing
of the comic idea and comedy;and the test of comedy is that it shall awaken
thoughtful laughter."
我想一國文化的極好的衡量,是看他喜劇及俳調之發達,而真正的喜劇標準,是看他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麥蒂烈斯《劇論》

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份,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學出現。人之智慧已啟,對付各種問題之外,上有餘力,從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聰明起來,對人之智慧本身發生疑惑,處處發見人類的愚笨、矛盾、偏執、自大,幽默也就跟著出現。如波斯之天文學詩人荷麥卡奄姆,便是這一類的。三百篇中唐風之無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覺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時,也已露出幽默的態度了。因為幽默只是一種容不迫的達觀態度,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到第一等頭腦如莊生出現,遂有縱橫議論捭闔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莊生可謂稱為中國之幽默始祖。太史公稱莊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於老子,也無不可。戰國之縱橫家如鬼谷子、淳于髠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辯之才。這時中國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確乎是精力飽滿,放出異彩,九流百家,相繼而起,如滿庭春色,奇花異卉,各不相摸,而能自出奇態以爭妍。人之智慧,在這種自由空氣之中,各抒性靈,發現光大。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窮理,各逞其奇,奇則變,便則通。固毫無酸腐氣象。在這種空氣之中,自然謹愿與超脫二派,殺身成仁,臨危不懼,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儒家之徒,這是謹愿派。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如楊朱之徒,或是敞屣人義,絕聖棄智,看穿一切如老莊之徒,這是超脫派。有了超脫派,幽默自然出現了。超脫派的言論釋放肆的,筆鋒是犀利的,文章是遠大淵放不夠細謹的。孜孜為利孜孜為義的人,在超脫派看來,只覺得好笑而已。儒家斤斤拘執鍋鍋之後薄尺寸,守喪之期限年月,當不起莊生的一聲狂笑。於是儒與道在中國思想史上成了兩大勢力,代表道學派與幽默派。後來因為儒家有「尊王」之說,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與君王互相利用,壓迫思想,而造成一統局面,天下腐儒遂出。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人生的批評,不能因君王道統之壓迫,遂歸消滅,而且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莊文章氣魄,足史其效力利是不能磨滅,所以中古以後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獨尊儒家道統,實際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優遊林下,寄託山水,怡養性情去了。中國文學,除了遇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利於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廊廟文學,都是假文學,就是經世之學,狹義言之,也算不得文學。所以真有性靈的文學,入人最深的吟詠詩文,都是歸返自然,屬於幽默派,超脫派,道家派的。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過真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

老子莊生,固然超脫,若莊生觀魚之樂,蝴蝶之夢,說劍之喻,蛙鱉之語,也就夠幽默了。老子教訓孔子的一頓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聖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若是而已。』無論是否戰國時人所偽託司馬遷所誤傳,其一股酸溜溜氣味,令人難受。我們讀老莊之文,想見其為人,總感其酸辣有餘,溫潤不足。論奇遠大遙深,睥睨一世,確乎是真正comic spirit(說見下)的表現。然而老子多苦笑,莊生多狂笑,老子的笑聲是尖銳,莊生的笑聲是豪放的。大概超脫派容易流於憤世嫉俗的厭世主義,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溫厚之旨。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就是此理。因為幽默是敦厚的,超脫同時加入悲天憫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謂幽默,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鬱剔」(wit)。反而是孔子個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近於真正幽默態度。

孔子之幽默及儒者之不幽默,乃一最明顯的事實。我所取於孔子,道不是他的踧踖如也,而是他燕居時之恂恂如也。腐儒所取的是他的踧踖如也,而不是他的恂恂如也。我所愛的是失敗時幽默的孔子。是不願做匏刮繫而不食的孔子,不是成功時年少氣盛殺少正卯的孔子。腐儒所愛的是殺少正卯,而不是吾與點也幽默自適之孔子,孔子既歿,孟子猶能詼諧百出,踰東家牆而摟其女子,是今時士大夫所不削出於口的。其人一妻一妾之喻,亦大有諷刺氣味,然孟子亦近於鬱剃,不近於幽默,理智多而情感少故也。其後儒者日趨酸腐,不足談了。

礙,不作濫調,不忸怩作道學醜態,不求士大夫之喜譽,不博庸人之歡心,自然幽默。

幽默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發笑的文字,連鄙俗的笑話在內。(西文所謂幽默刊物,大都是偏於粗鄙笑話的,若笨拙等雜誌,格調並不怎樣高。若法文sourire.英文ballyhoo之類,簡直有許多「不堪入目」的文字。)在狹義上,幽默是與鬱剔、譏諷、揶揄區別的。這三四種風調,都含有笑的成分,不過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種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態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緩,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語解頤,有的是基於整個人生觀,有思想的寄託,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如麥烈蒂斯氏所說,是屬於「會心的微笑」一類的。各種風調之中,幽默最富於情感,但是幽默與其他風調同使人一笑,這笑的性質及幽默之技術是值得討論的。

說幽默者每追源於亞里斯多德,以後伯拉圖、康德之說皆與亞氏大體相符‧這說就是周谷城先生(論語廿五期〈論幽默〉)所謂「預期的逆應」,就是在心情緊張之際,來一出人意外的下文,易其緊張和緩,於是腦系得一快感,而發為笑。康德謂「笑是緊張的預期忽化歸鳥有時之情感」。無論鬱剔及狹義的幽默,都是這樣的。佛勞德在《鬱剔與潛意識之關係》一書引一例甚好:
某窮人向其富友借廿五元。同日這位朋友遇見窮人在飯店吃一盤很貴的奶漿沙羅門魚。朋友就上前責備他說:「你剛來跟我借錢,就跑來吃奶漿沙羅門魚。這是你借錢的意思嗎?」窮人回答說:「我不明白你的話。我沒錢時不能吃奶漿沙羅門魚,有錢時又不許吃奶漿沙羅門魚。請問你,我何時才可以吃奶漿沙羅門魚?」

那富友的發問是緊張之際,我們同那窮人同情,以為他必受窘了,到了聽窮人的答語,這緊張的局面遂變為輕鬆了。這是笑在神經作用上之解說。同時另有一說。也是與此說相符的,就是說,我們發笑時,總是看見旁人受窘或遇見不幸,或做出粗笨的事來,使我們覺得高他一等,所以笑。看人跌倒,自己卻立穩,於是笑了,看人棲棲遑遑熱中名利,而自己卻清閒超逸,於是也笑了。但是假如同作京官而看同級的人擢升高位,便只有眼紅,而不會發笑;或者看他人被屋壓倒而禍將及身,也只有驚惶,不會發笑。所以笑之發源,是看見生活上之某種失態而於己身無損,神經上得一種快感。常人海好讀人的文章,就是這樣道理。或是自述過去受窘的經過,旁人未有不發笑。然在被笑者,常是不快的,所以有所謂老羞成怒之變態。幽默愈泛指世人的,愈得各方之同情,因為在聽者各以為未必是指他個人,或者果指他一階級,他也未必就是這階級中應被指摘之分子。因之,愈是空泛的,籠統的社會諷刺及人生諷刺,其情調自然愈深遠,而愈近於幽默本色。

在這由緊張達到和緩的轉變,其中每有出入意外(即「逆應」)的成分。其陡轉的工夫,或由於字義之雙關,(此係最皮毛之幽默,但也有雙關得機警自然,實在佳妙的),有的是出於無賴態度,(如上舉窮人一例。)有的是由於笑話中人的冥頑,有的是由於參透道理,看穿人情。

大概此種陡轉,出於慧心,如公孫大娘舞劍,如天外飛來峰,沒有一定的套板。善詼諧者,自出機智。如Lloyd George一次在演講,有女權運動家起立說,「你若是我的丈夫,我必定給你服毒。」氏對口應曰:「我若是你的丈夫,我定把毒吃下。」這種地方,只在人隨機應變。無鹽見齊宣王願備後宮,實在有點無賴,也是一種幽默。然無賴,或胡鬧,易討人厭。好的幽默,都是屬於合情合理,其出人意外,在於言人所不敢言。世人好說合禮的假話,因循不以為怪,至一人闡發真理,將老實話說出,遂使全堂譁笑。這在佛勞德解釋起來,是由於吾人神經每受壓迫抑制(inhibition)一旦將此壓迫取消,如馬脫羈,自然心靈輕鬆美快,而發為笑聲。因此幽默每易涉及猥褻,就是因為猥褻之談有此放鬆抑制之作用。在相當環境,此種猥褻之談是好的,是宜於精神健康。據我經驗,大學教授老成學者聚首談心,未有不談及性的經驗的。所謂猥褻非禮,純是社會上之風俗問題,在某處可談,在某處不可談,英國中等階級社交上言辭之束縛,每比貴族階級更甚。大概上等社會及下等社會都很自由的,只有讀書的中等階級最受限制,又法國所許的,在英國或者不許,英國所許的,中國人或者不許。時代也不同,英國十七世紀就有許多字面令人所不敢用的,莎士比亞時代也是如此,但是現代人之心靈不定比莎士比亞時人清潔,性之運用反益加微妙了。在中國,如淳于髡答齊威王謂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問他既然一斗而醉,何以能飲一石,淳于髡謂在皇上侍側二一斗便醉;若有男女雜坐,「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可八斗而醉」;及「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澤,當此之時,髡樂甚,可飲一石。」這段雖然不能算為猥褻,但可表示所謂取消神經抑制,及幽默滑稽每易流於猥褻之理。張敞為妻畫眉,上詰之,答曰夫婦之間,豈但畫眉而已。亦可表示幽默,使人發笑,常在撇開禁忌,說兩句合情合理之話而已。

這種說近情話的滑稽,有數例為證。德國名人Keyserling編著《婚姻書》邀請各國名家撰論,並請蕭伯納作一文抒述關於婚姻的意見。蕭伯納回信說,「凡人在其太太末死時,沒有能老實說他關於婚姻的意見。」一語破的,此書長篇大論精彩深長,Keyserling即將該句列入序文中。相傳有人間道家長生之術,道士謂節欲無為,餐風宿露,戒絕珍肴,不近女人,可享千壽。其人曰,如此則千壽復有何益,不如夭折,亦是一句近情的話。西洋有一相類故事,謂其塾師好飲,飲必醉,因此沒有生徒,潦倒困頓。有人好意勸他說:「你的學問很好,只要你肯戒飲,一定可以收到許多生徒。你想對不對?」那塾師回答道:「我所以收生徒敦書者,就是為要飲酒,不飲酒,我又何必收生徒呢?」

以上所舉的例,可以闡明發笑之性質與來源,但都屬於機智的答辯,是歸於鬱剔滑稽一門的。在成篇的幽默文字,又不同了,雖然使人發笑的原理相同。幽默小品,並非此種警句所合成的,不可強作,亦非能強作得來。現代西洋幽默小品極多,幾乎每種普通雜誌,要登二一篇幽默小品文。這種小品文,文字極清淡的,正如閒談一樣,有的專用土白俚語作時評,求其浸入人心,如Will Rogers一派,有的與普通論文無別,或者專素描,如Stephen Leacock或者是長議論,談人生,如G. K. Chesterton或者是專宣傳主義如蕭伯納。大半筆調皆極輕快,以清新自然為主。其所以別於中國之遊戲文字,就是幽默並非一味荒唐,既沒有道學氣味,也沒有小丑氣味,是莊諧並出,自自然然暢談社會與人生,讀之不覺其矯揉造作,故亦不厭。或且在正經處,比通常論文更正經,因其較少束縛,喜怒哀樂皆出之真情。總之,西洋幽默文大體上就是小品文別出的一格。凡寫此種幽默小品的人,於清淡筆調之外,必先有獨特之見解及人生之觀察。因為幽默只是一種態度,一種人生觀,在寫慣幽默文的人,只成了t種格調,無論何種題目,有相當的心境,都可以落筆成趣了。這也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猶如說學詩,最要是登臨山水,體會人情,培養性靈,而不是僅學押平仄,講蜂腰鶴膝等末技的問題。

因此我們知道,是有相當的人生觀,參透道理,說話近情的人,才會寫出幽默作品,無論那一國的文化、生活、文學、思想,是用得著近情的幽默的滋潤的。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其結果必有天下相率而為偽的生活與文章,也必多表面上激昂慷慨,內心上老朽霉腐,五分熱誠,半世麻木,喜怒無常,多愁善病,神經過敏,歇斯的里,誇大狂,憂鬱狂等心理變態。

論幽默感

作者:林語堂
出處:《論語》第三十三、三十五期

"one excellent test of the civilization of a country I take to be the flourishing
of the comic idea and comedy;and the test of comedy is that it shall awaken
thoughtful laughter."
我想一國文化的極好的衡量,是看他喜劇及俳調之發達,而真正的喜劇標準,是看他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麥蒂烈斯《劇論》

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份,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學出現。人之智慧已啟,對付各種問題之外,上有餘力,從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聰明起來,對人之智慧本身發生疑惑,處處發見人類的愚笨、矛盾、偏執、自大,幽默也就跟著出現。如波斯之天文學詩人荷麥卡奄姆,便是這一類的。三百篇中唐風之無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覺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時,也已露出幽默的態度了。因為幽默只是一種容不迫的達觀態度,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到第一等頭腦如莊生出現,遂有縱橫議論捭闔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莊生可謂稱為中國之幽默始祖。太史公稱莊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於老子,也無不可。戰國之縱橫家如鬼谷子、淳于髠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辯之才。這時中國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確乎是精力飽滿,放出異彩,九流百家,相繼而起,如滿庭春色,奇花異卉,各不相摸,而能自出奇態以爭妍。人之智慧,在這種自由空氣之中,各抒性靈,發現光大。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窮理,各逞其奇,奇則變,便則通。固毫無酸腐氣象。在這種空氣之中,自然謹愿與超脫二派,殺身成仁,臨危不懼,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儒家之徒,這是謹愿派。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如楊朱之徒,或是敞屣人義,絕聖棄智,看穿一切如老莊之徒,這是超脫派。有了超脫派,幽默自然出現了。超脫派的言論釋放肆的,筆鋒是犀利的,文章是遠大淵放不夠細謹的。孜孜為利孜孜為義的人,在超脫派看來,只覺得好笑而已。儒家斤斤拘執鍋鍋之後薄尺寸,守喪之期限年月,當不起莊生的一聲狂笑。於是儒與道在中國思想史上成了兩大勢力,代表道學派與幽默派。後來因為儒家有「尊王」之說,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與君王互相利用,壓迫思想,而造成一統局面,天下腐儒遂出。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人生的批評,不能因君王道統之壓迫,遂歸消滅,而且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莊文章氣魄,足史其效力利是不能磨滅,所以中古以後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獨尊儒家道統,實際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優遊林下,寄託山水,怡養性情去了。中國文學,除了遇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利於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廊廟文學,都是假文學,就是經世之學,狹義言之,也算不得文學。所以真有性靈的文學,入人最深的吟詠詩文,都是歸返自然,屬於幽默派,超脫派,道家派的。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過真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

老子莊生,固然超脫,若莊生觀魚之樂,蝴蝶之夢,說劍之喻,蛙鱉之語,也就夠幽默了。老子教訓孔子的一頓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聖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若是而已。』無論是否戰國時人所偽託司馬遷所誤傳,其一股酸溜溜氣味,令人難受。我們讀老莊之文,想見其為人,總感其酸辣有餘,溫潤不足。論奇遠大遙深,睥睨一世,確乎是真正comic spirit(說見下)的表現。然而老子多苦笑,莊生多狂笑,老子的笑聲是尖銳,莊生的笑聲是豪放的。大概超脫派容易流於憤世嫉俗的厭世主義,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溫厚之旨。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就是此理。因為幽默是敦厚的,超脫同時加入悲天憫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謂幽默,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鬱剔」(wit)。反而是孔子個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近於真正幽默態度。

孔子之幽默及儒者之不幽默,乃一最明顯的事實。我所取於孔子,道不是他的踧踖如也,而是他燕居時之恂恂如也。腐儒所取的是他的踧踖如也,而不是他的恂恂如也。我所愛的是失敗時幽默的孔子。是不願做匏刮繫而不食的孔子,不是成功時年少氣盛殺少正卯的孔子。腐儒所愛的是殺少正卯,而不是吾與點也幽默自適之孔子,孔子既歿,孟子猶能詼諧百出,踰東家牆而摟其女子,是今時士大夫所不削出於口的。其人一妻一妾之喻,亦大有諷刺氣味,然孟子亦近於鬱剃,不近於幽默,理智多而情感少故也。其後儒者日趨酸腐,不足談了。

礙,不作濫調,不忸怩作道學醜態,不求士大夫之喜譽,不博庸人之歡心,自然幽默。

幽默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發笑的文字,連鄙俗的笑話在內。(西文所謂幽默刊物,大都是偏於粗鄙笑話的,若笨拙等雜誌,格調並不怎樣高。若法文sourire.英文ballyhoo之類,簡直有許多「不堪入目」的文字。)在狹義上,幽默是與鬱剔、譏諷、揶揄區別的。這三四種風調,都含有笑的成分,不過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種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態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緩,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語解頤,有的是基於整個人生觀,有思想的寄託,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如麥烈蒂斯氏所說,是屬於「會心的微笑」一類的。各種風調之中,幽默最富於情感,但是幽默與其他風調同使人一笑,這笑的性質及幽默之技術是值得討論的。

說幽默者每追源於亞里斯多德,以後伯拉圖、康德之說皆與亞氏大體相符‧這說就是周谷城先生(論語廿五期〈論幽默〉)所謂「預期的逆應」,就是在心情緊張之際,來一出人意外的下文,易其緊張和緩,於是腦系得一快感,而發為笑。康德謂「笑是緊張的預期忽化歸鳥有時之情感」。無論鬱剔及狹義的幽默,都是這樣的。佛勞德在《鬱剔與潛意識之關係》一書引一例甚好:
某窮人向其富友借廿五元。同日這位朋友遇見窮人在飯店吃一盤很貴的奶漿沙羅門魚。朋友就上前責備他說:「你剛來跟我借錢,就跑來吃奶漿沙羅門魚。這是你借錢的意思嗎?」窮人回答說:「我不明白你的話。我沒錢時不能吃奶漿沙羅門魚,有錢時又不許吃奶漿沙羅門魚。請問你,我何時才可以吃奶漿沙羅門魚?」

那富友的發問是緊張之際,我們同那窮人同情,以為他必受窘了,到了聽窮人的答語,這緊張的局面遂變為輕鬆了。這是笑在神經作用上之解說。同時另有一說。也是與此說相符的,就是說,我們發笑時,總是看見旁人受窘或遇見不幸,或做出粗笨的事來,使我們覺得高他一等,所以笑。看人跌倒,自己卻立穩,於是笑了,看人棲棲遑遑熱中名利,而自己卻清閒超逸,於是也笑了。但是假如同作京官而看同級的人擢升高位,便只有眼紅,而不會發笑;或者看他人被屋壓倒而禍將及身,也只有驚惶,不會發笑。所以笑之發源,是看見生活上之某種失態而於己身無損,神經上得一種快感。常人海好讀人的文章,就是這樣道理。或是自述過去受窘的經過,旁人未有不發笑。然在被笑者,常是不快的,所以有所謂老羞成怒之變態。幽默愈泛指世人的,愈得各方之同情,因為在聽者各以為未必是指他個人,或者果指他一階級,他也未必就是這階級中應被指摘之分子。因之,愈是空泛的,籠統的社會諷刺及人生諷刺,其情調自然愈深遠,而愈近於幽默本色。

在這由緊張達到和緩的轉變,其中每有出入意外(即「逆應」)的成分。其陡轉的工夫,或由於字義之雙關,(此係最皮毛之幽默,但也有雙關得機警自然,實在佳妙的),有的是出於無賴態度,(如上舉窮人一例。)有的是由於笑話中人的冥頑,有的是由於參透道理,看穿人情。

大概此種陡轉,出於慧心,如公孫大娘舞劍,如天外飛來峰,沒有一定的套板。善詼諧者,自出機智。如Lloyd George一次在演講,有女權運動家起立說,「你若是我的丈夫,我必定給你服毒。」氏對口應曰:「我若是你的丈夫,我定把毒吃下。」這種地方,只在人隨機應變。無鹽見齊宣王願備後宮,實在有點無賴,也是一種幽默。然無賴,或胡鬧,易討人厭。好的幽默,都是屬於合情合理,其出人意外,在於言人所不敢言。世人好說合禮的假話,因循不以為怪,至一人闡發真理,將老實話說出,遂使全堂譁笑。這在佛勞德解釋起來,是由於吾人神經每受壓迫抑制(inhibition)一旦將此壓迫取消,如馬脫羈,自然心靈輕鬆美快,而發為笑聲。因此幽默每易涉及猥褻,就是因為猥褻之談有此放鬆抑制之作用。在相當環境,此種猥褻之談是好的,是宜於精神健康。據我經驗,大學教授老成學者聚首談心,未有不談及性的經驗的。所謂猥褻非禮,純是社會上之風俗問題,在某處可談,在某處不可談,英國中等階級社交上言辭之束縛,每比貴族階級更甚。大概上等社會及下等社會都很自由的,只有讀書的中等階級最受限制,又法國所許的,在英國或者不許,英國所許的,中國人或者不許。時代也不同,英國十七世紀就有許多字面令人所不敢用的,莎士比亞時代也是如此,但是現代人之心靈不定比莎士比亞時人清潔,性之運用反益加微妙了。在中國,如淳于髡答齊威王謂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問他既然一斗而醉,何以能飲一石,淳于髡謂在皇上侍側二一斗便醉;若有男女雜坐,「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可八斗而醉」;及「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澤,當此之時,髡樂甚,可飲一石。」這段雖然不能算為猥褻,但可表示所謂取消神經抑制,及幽默滑稽每易流於猥褻之理。張敞為妻畫眉,上詰之,答曰夫婦之間,豈但畫眉而已。亦可表示幽默,使人發笑,常在撇開禁忌,說兩句合情合理之話而已。

這種說近情話的滑稽,有數例為證。德國名人Keyserling編著《婚姻書》邀請各國名家撰論,並請蕭伯納作一文抒述關於婚姻的意見。蕭伯納回信說,「凡人在其太太末死時,沒有能老實說他關於婚姻的意見。」一語破的,此書長篇大論精彩深長,Keyserling即將該句列入序文中。相傳有人間道家長生之術,道士謂節欲無為,餐風宿露,戒絕珍肴,不近女人,可享千壽。其人曰,如此則千壽復有何益,不如夭折,亦是一句近情的話。西洋有一相類故事,謂其塾師好飲,飲必醉,因此沒有生徒,潦倒困頓。有人好意勸他說:「你的學問很好,只要你肯戒飲,一定可以收到許多生徒。你想對不對?」那塾師回答道:「我所以收生徒敦書者,就是為要飲酒,不飲酒,我又何必收生徒呢?」

以上所舉的例,可以闡明發笑之性質與來源,但都屬於機智的答辯,是歸於鬱剔滑稽一門的。在成篇的幽默文字,又不同了,雖然使人發笑的原理相同。幽默小品,並非此種警句所合成的,不可強作,亦非能強作得來。現代西洋幽默小品極多,幾乎每種普通雜誌,要登二一篇幽默小品文。這種小品文,文字極清淡的,正如閒談一樣,有的專用土白俚語作時評,求其浸入人心,如Will Rogers一派,有的與普通論文無別,或者專素描,如Stephen Leacock或者是長議論,談人生,如G. K. Chesterton或者是專宣傳主義如蕭伯納。大半筆調皆極輕快,以清新自然為主。其所以別於中國之遊戲文字,就是幽默並非一味荒唐,既沒有道學氣味,也沒有小丑氣味,是莊諧並出,自自然然暢談社會與人生,讀之不覺其矯揉造作,故亦不厭。或且在正經處,比通常論文更正經,因其較少束縛,喜怒哀樂皆出之真情。總之,西洋幽默文大體上就是小品文別出的一格。凡寫此種幽默小品的人,於清淡筆調之外,必先有獨特之見解及人生之觀察。因為幽默只是一種態度,一種人生觀,在寫慣幽默文的人,只成了t種格調,無論何種題目,有相當的心境,都可以落筆成趣了。這也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猶如說學詩,最要是登臨山水,體會人情,培養性靈,而不是僅學押平仄,講蜂腰鶴膝等末技的問題。

因此我們知道,是有相當的人生觀,參透道理,說話近情的人,才會寫出幽默作品,無論那一國的文化、生活、文學、思想,是用得著近情的幽默的滋潤的。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其結果必有天下相率而為偽的生活與文章,也必多表面上激昂慷慨,內心上老朽霉腐,五分熱誠,半世麻木,喜怒無常,多愁善病,神經過敏,歇斯的里,誇大狂,憂鬱狂等心理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