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看電影常流淚,所以看見隔座姑娘拿手絹擤鼻子,或是出來頰上留兩條淚痕,便覺得比較喜歡她,相信她大概心腸不錯。對於哭這件事,成年人多半以為難為情,雖然中西略略不同。先就這中西不同講講。中國人常有君臣「對哭」,有請願團「跪哭」之事,為西洋所無的。尤其是英國人,他們哭不肯出聲,也不肯叫你看見。英國教育最重「人格」,(Character)而所謂「人格」大部分是指勇毅、含忍、動心忍性的工夫。英國人動起怒,先把牙關咬緊,一聲不響,即所謂Character。英國公學小學生被大學生欺負,吃了幾記耳光,打了幾個嘴巴,不哼一聲,就叫人佩服,說這孩子是貴族家庭出身,有大家子弟的模樣。這在英國話叫做「吃得起拳頭」Can take a beating。後來這話就成普通用法。比方你對英國人說,某人能吃得苦,有毅力,英國人便說:「Oh,yes,he can take a lot of bea ting.」(可以吃得起幾下拳頭),這是很稱讚的話,是說他不遇事畏難而退,強鄰踢他幾下,他不便叫人家爹爹。他們古老時代就是如此的,古代英文文學中的英雄,創傷要死,便是負傷逃到人為不到之地靜靜死就是這個意思。一直到現在,英皇臥房牆上所挂的禱文六句,一句便是:「If I am called upon to suffer,let me be like a goodbred beast that goes away to suffer in silence.」(如果我命中須受苦,讓我學有風度的野獸,避入野處去靜中受苦)最近南京大戲院有Dark Angel影片,便全是這種英國紳士的表現。一人愛一女子,戰地受傷,兩目失明,便離鄉背井,放棄他舒服的家庭,隱名去住鄉僻,絕不肯叫愛他的女子矜憐他、扶助他,這也是一個最特別最明顯的例。因為這個不同的傳統,所以英國人便不肯在人前流淚。
我真不懂,看一可歌可泣的小說,看一悲楚動人的影片,為什為不可以哭?西方有亞裏斯多德,東方有太史公,都是講戲劇之用在於動人情緒。亞裏斯多德的著名悲劇論,說悲劇之用是如清瀉劑,其作用叫做「清瀉作用」(Cathartic function of tragedy),是把我們肝膈蕩滌一下。太史公那裏說過同樣的話,這時也懶得去查。但是他的確比許多現代人懂得心理,懂得笑與哭之用。《滑稽傳》就是擁護幽默,看來比「今夫天下」派唾為幽默之小子下流,實際上卻比我們較懂得心理學。太史公自己哭嗎?他一部《史記》就是悲憤而著的書,那有不哭,又那有不知哭之效用?但是我們也不必引經據典。假使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臺上表演,而觀者不泣,不為所動,不是表演者藝術太差,便是觀為已失人情之正了。
因為我看電影常流淚,所以看見隔座姑娘拿手絹擤鼻子,或是出來頰上留兩條淚痕,便覺得比較喜歡她,相信她大概心腸不錯。對於哭這件事,成年人多半以為難為情,雖然中西略略不同。先就這中西不同講講。中國人常有君臣「對哭」,有請願團「跪哭」之事,為西洋所無的。尤其是英國人,他們哭不肯出聲,也不肯叫你看見。英國教育最重「人格」,(Character)而所謂「人格」大部分是指勇毅、含忍、動心忍性的工夫。英國人動起怒,先把牙關咬緊,一聲不響,即所謂Character。英國公學小學生被大學生欺負,吃了幾記耳光,打了幾個嘴巴,不哼一聲,就叫人佩服,說這孩子是貴族家庭出身,有大家子弟的模樣。這在英國話叫做「吃得起拳頭」Can take a beating。後來這話就成普通用法。比方你對英國人說,某人能吃得苦,有毅力,英國人便說:「Oh,yes,he can take a lot of bea ting.」(可以吃得起幾下拳頭),這是很稱讚的話,是說他不遇事畏難而退,強鄰踢他幾下,他不便叫人家爹爹。他們古老時代就是如此的,古代英文文學中的英雄,創傷要死,便是負傷逃到人為不到之地靜靜死就是這個意思。一直到現在,英皇臥房牆上所挂的禱文六句,一句便是:「If I am called upon to suffer,let me be like a goodbred beast that goes away to suffer in silence.」(如果我命中須受苦,讓我學有風度的野獸,避入野處去靜中受苦)最近南京大戲院有Dark Angel影片,便全是這種英國紳士的表現。一人愛一女子,戰地受傷,兩目失明,便離鄉背井,放棄他舒服的家庭,隱名去住鄉僻,絕不肯叫愛他的女子矜憐他、扶助他,這也是一個最特別最明顯的例。因為這個不同的傳統,所以英國人便不肯在人前流淚。
我真不懂,看一可歌可泣的小說,看一悲楚動人的影片,為什為不可以哭?西方有亞裏斯多德,東方有太史公,都是講戲劇之用在於動人情緒。亞裏斯多德的著名悲劇論,說悲劇之用是如清瀉劑,其作用叫做「清瀉作用」(Cathartic function of tragedy),是把我們肝膈蕩滌一下。太史公那裏說過同樣的話,這時也懶得去查。但是他的確比許多現代人懂得心理,懂得笑與哭之用。《滑稽傳》就是擁護幽默,看來比「今夫天下」派唾為幽默之小子下流,實際上卻比我們較懂得心理學。太史公自己哭嗎?他一部《史記》就是悲憤而著的書,那有不哭,又那有不知哭之效用?但是我們也不必引經據典。假使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臺上表演,而觀者不泣,不為所動,不是表演者藝術太差,便是觀為已失人情之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