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https://reurl.cc/og0lnlAnchor:https://reurl.cc/n00Lq6Apple:https://reurl.cc/83qQdbGoogle:https://reurl.cc/yEk2plKKbox:https://reurl.cc/4aQE0Y
中國舊有教育,標舉「涵養」二字,注重德性之薰陶,與現代所謂教育,趨重學分不同,有學分,未必有學問,有學問,未必有涵養。中國認學問與涵養為一事,此為中國傳統教育之一大特點,與德國教育法重洪博精研,法國教育重藝術陶養不同,而與英國教育之注重性格亦異。英國之所謂性格,原文為Character,不但中文不可譯,法德文皆不可譯,因此字含義,特指堅毅、恆心、鎮靜、蘊藉、臨危不懼、見義勇為、服從紀律、謹守禮俗等成分,而堅毅,恆心,服從紀律等尤由戶外運動得來。故英人之視運動如生命,如宗教。此言英國民性者所不可不知。英人有此注重德性之「教育」,所以無論寄身南北,遠涉重洋,只消七八人,或二三十人,在非洲,在澳洲,在印度,在埃及之一小城,便能自成一種自治團體,而統馭他族。大英帝國之造成,實基於此。中國教育雖也以陶養德性為前提,然其所認為目標值涵養,卻大不相同了,大概英國式的涵養,性格越養越剛,中國式的涵養,越養越柔,到了優柔寡斷地步,已經德高望重了。雖然儒家學說,並非如此,然在歷史上,卻是如此的結果。
因為「涵養」兩字,含義注重忍辱負重,和平達觀,不露鋒芒,喜怒不形於色,不輕易得罪人,不吃眼前虧,聰明的計算等,所以中國沒受教育的人如危崖,如峭壁,如蒼松,如古柏,如餓狼,如鷹隼,如雄馬,如箭豬,如荊棘,如銼刀,如李逵,如武松,如潑婦,如一切不應對付的東西。過於涵養的人如麵條,如湯圓,如肥豬,如家禽,如馴羊,如蝸牛,如西湖風景,如雨花台石,如秀珠,如風輪,如柳絮,如棉花,如陽痿,如懸疣,如譚延闓,如黎元洪,如好好先生,如一切圓滑的東西。
出處:《論語》第三期